闲暇时读报,拜读了一首标名为《天海沙》的词牌(恕我孤陋寡闻,在此之前,我不仅从未听说过《天海沙》命名的词,甚至听都没听说过,有这么一种词牌)!当时我想:也许是今人新创的也未可知(古人能创,今人自然也是能创的)!但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这首标题为《天海沙》的词牌,竟完全是按照曲调《天净沙》的格式来谱写的。联想到作者是名人,又身居要职,日理万机,一时大意将《天净沙》误写成了《天海沙》也说不定。但来稿一般要经过编辑再三审稿,何况作品在版块最显眼的首篇发出来,还是标题出错,难道一审二审三审都没被编辑发现吗?
我就此事和一位从事新闻工作的朋友展开了探讨。朋友说:“或者因为作者是名人,编辑认为名人不可能出错,所以一个字都不敢改,你又何必这么较真?”
朋友的话,令我想起曾经听到的一个故事:故事讲的是有两个美术爱好者,慕名去拜访一位成名画家。画家指着一幅他刚完成的《群蝶戏牡丹》的水墨画,要两人给点意见。两人受宠若惊。看着画心里都认为画得虽好,但那几株牡丹下面的几笔重墨却显得有些不伦不类。许是两人聪明太过。尽想到名人一般讲究惜墨如金,这幅画别的地方着墨不多,而在这里却重墨点染,显见,这几笔非同反响,意义深远……于是两人指着画中那几笔重墨大声叫起好来!一个说到底是大家手笔,果然与众不同。另一个也随声附合,那知那位大画家听了他俩的高论竟笑的前仰后俯。原来右下角那几笔浓墨并非他有意点染,而是他孙子趁他上卫生间时涂上去的……
这个故事中的那两个美术爱好者,其实一开始就看出了那几笔浓墨甚为不雅。可他们却被名画家的名气所惑,于是把本来简单的事情想的过于复杂,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也确有那么一些人,把名人看得过于完美,盲目推崇,甚至明知有错,也以讹传讹!不知道若干年后,像这样类似于将《天净沙》散曲写成《天海沙》词牌的作品会不会越来越多?我不敢妄断,但从这些人对名人作品的态度,引申到从政上去,那就不得不令人担忧了!试想想:惹下属对领导也采取这种态度,唯唯诺诺,甚至对他们工作中的失误也视而不见,那不能不是领导,甚至是国人的一大悲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