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晨5:00-6:00分享读书笔记,今日分享曾国藩传第一卷第二章。欢迎关注,更多好书笔记与君共享。
第二章 为什么要“学做圣人”
1. 京官曾国藩的自卑与焦虑
曾国藩以考取科举为任,所读之书皆为应试教材,没有读过文学著作,家中也未曾藏书,使得他自己说出的话没见识,身上带着鄙俗之气,从气质到观念都是非常庸俗的。入京为官后,曾国藩意识到这些并决定要洗刷自己身上的鄙俗之气。
2. 三十而立,学做圣人
刚到北京的曾国藩不光是见识狭窄,观念鄙俗,性格上还有很多缺点。他自己以及朋友对他的总结是:
第一个是浮躁,坐不住。
第二个是傲慢,修养不好。
第三个是“虚伪”。
除了以上三点,曾国藩认为自己还有一大缺点必须改过,是“好色”,爱看美女。
由此可见,年轻时代的曾国藩在很多方面是很平庸的,不仅仅是智商平庸,在性格修养方面,也有很多常人常见的缺点和毛病。
曾国藩在京一段时间后,眼界大开,在翰林院如饥似渴地开始读书,认真研究理学经典。拜访大儒唐鉴,请教读书学习之法。唐鉴建议他先读《朱子全集》,以朱熹之学为宗。“道此书最宜熟读,即以为课程,身体力行,不宜视为浏览之书”。因此曾国藩从这一年起,“以朱子之书为日课,始肆力于宋学矣”。
通过读书于交友,曾国藩的视野和见识与以前大不相同。知道了学问的门径,也知道了一些大政治家和大文学家不是高不可及。通过切实努力,一步步踏实用功,也可以达到他们那样的高度。在三十岁这一年,也是曾国藩生命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年,他决定哟啊脱胎换骨,重新做人,立下了学做“圣人”之志。
什么叫“圣人”呢?
正如同佛教修行的最高目标是不生不灭成为“佛”,道教修炼的最高目标是解脱生死成为“仙”一样,儒家学说给它的信徒们规定的最高目标是成“圣”。理学的一个根本路径是,每个人都有圣人之质。“人皆可以成为圣贤。”
所谓圣人,就是完美的人,他通过自己的勤学苦修体悟了天理,掌握了天下万物运行的规律。这样,他一举一动,无不合宜,就可以经邦治国,造福于民,使整个国家达到大治的状态。而自己也立功立德立言,万世不朽。
这是一个何其宏伟、何其诱人的人格理想,在这一人格设计中,人的潜能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人的精神能得到最大限度张扬。
3. 脱胎换骨的开始:写日记
他志向非常高远,但是怎么做到呢? 曾国藩学做圣人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写日记”,这也是入圣之基。
曾国藩刚开始写日记也是经常中断,不连贯,或是流水账,即使计划的很好,但是很难实现。后来,他向唐鉴和倭仁请教和学习写日记之法。
首先,要把日记当成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日记要用恭楷来写,因为这样反映一种诚敬的心态。日记中规定的,就一定要做到。
其次,日记的作用是“研几”,几就是细节,就是抓住生活中的细节,通过每一个细节来改变自己,而不是在细节上轻轻滑过去。
1) 写日记时要反思一整天的活动,不光是要逐一反思自己的行为,甚至要反思检查自己大脑中的转过的每一个念头。
2)写日记意在自我完善,所以要对时间进行管控。对每日日程进行安排,其中重要的是学习日程,要读什么书,读多少页,都要具体。
3)通过写日记反思自己的行为中,发现问题并找到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案,加入每日所修所行中,直至问题或习惯得到解决。
4)对于自己的不好行为习惯或生活不良的习性,不是那么容易纠正的,需要持久的耐心和恒心去改进,去提升,才能把问题得到解决。
5)通过实践,曾国藩一生推崇的品质就是“有恒”,强调恒之重要性,“有恒为作圣之基”,极耐得苦,故能艰难驰驱,为一代之伟人。
6)写日记重在坚持且不间断,不断自我磨砺一生,一天也不要停止修炼的脚步。每日在日记中反省自己的缺点,纠正自己的行为。
7) 曾国藩总结自己的人生体会说,人的一生,就如同一个果子成熟的过程:不能着急,也不可懈怠。人的努力与天的栽培,会让一棵树静静长高,也会让一个人慢慢成熟:“勿忘勿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
曾国藩的修身过程之于后人的意义是,他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一个资质非常平庸的人,如果真的实心实意地进行自我完善,通过“陶冶变化”,可以成为超人。他的胸襟可以扩展十倍,他的见识可以高明十倍,他的气质可以纯净十倍,再愚钝的人也会变得跟以前完全不一样。
回顾曾国藩的一生,我们发现,立志对一个人人格发展的意义是决定性的。因为人的巨大潜力往往是人类所不自知的。因此,“立志”或者说确立一个终生的奋斗目标,对一个人的精神成长是至关重要的。曾国藩直接把目标锁定在了自我实现,也就是做“圣人”“完人”。以“完人”为人生目标,确实可以称得上是“取法乎上”了。他一生成功的第一个要诀,就是立志高远。这一志向,驱动他一生不在小诱惑,小目标面前止步,促使他在多大的困难面前都不苟且,不退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