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千家诗》之作者简介3

《千家诗》之作者简介3

作者: 坐看云起时wjh | 来源:发表于2023-06-22 06:27 被阅读0次

李隆基(685—762),即唐玄宗,睿宗李旦第三子,始封楚王,后为临淄郡王。延和元年(712)继帝位,在位四十七年。开元初,励精图治,史称“开元之治”。晚年沉湎声色,任用奸臣,朝政日衰,招致“安史之乱”。后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即位,被尊为太上皇。回长安后抑郁而死,谥曰“明”。李隆基多才多艺,不仅精通音乐,喜爱书法,而且工于作诗,颇多佳句。《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八首。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徙绛郡(今山西新绛)。始任冀州衡水主簿,因受人诬告,弃官归乡。晚年任文安县尉,卒于任所。王之涣“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其诗以描绘边塞风光著称,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流传广远。其作品流传下来的虽仅有六首,但艺术成就都很高,使他成为唐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湖北省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一生仕途失意,虽有用世之心,也曾前往长安、洛阳谋取功名,但终因求仕无门而被迫归隐。除曾漫游吴越等地以外,大部分时间隐居于家乡鹿门山。后曾为荆州从事,但不久仍归隐故乡,病卒。有《孟浩然集》,《全唐诗》录存其诗二卷。

李颀(690?—751?),赵郡(今河北赵县)人,长期居颍水之阴的东川别业(在今河南登封)。偶尔出游东西两京,结交当代文士。开元二十三年(735)进士及第,不久任新乡尉。经五次考绩,未得迁调,故辞官归东川。其诗以边塞诗著称,可与高适、岑参、王昌龄等相颉颃;描写音乐的诗篇,亦具特色。他在唐代诗坛地位颇高。有《李颀集》。

綦毋潜(692—约749),字孝通,一作季通,荆南(今湖北江陵)人。开元进士,曾任右拾遗、校书郎,官终著作郎。其诗善写山林孤寂之境和隐逸闲适的情绪,风格清秀自然。《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

丘为(约694—约784),嘉兴(今属浙江)人。初累举不第,归山读书数年,后于天宝二年(743)进士及第。官至太子右庶子。诗以五言为长,多写田园风物,常与王维、刘长卿唱和。《全唐诗》录存其诗十三首,《全唐诗外编》补诗五首。

李适之(?—747),原名昌,太宗子恒山王承乾之孙。历任左卫郎将、通州刺史、河南尹、刑部尚书。天宝元年(742)为左相,遭李林甫陷害,罢知政事,任太子少保,寻贬宜春太守。后见李林甫残害大臣,忧惧而死。李适之性情疏放,工诗。《全唐诗》录存其诗二首,《全唐诗续拾》补诗一首。

王昌龄(694?—756?),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开元二十二年登博学宏词科,迁汜水尉,因事贬谪岭南。一年后改任江宁(今江苏南京)丞,受谤被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尉,故后人因称“王江宁”、“王龙标”。安史之乱起,王昌龄避乱江淮一带,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杀害。王昌龄是开元、天宝年间杰出的诗人,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尤擅绝句,在七绝这一诗体的发展上有特殊的贡献,明王世贞《艺苑卮言》评云:“七言绝句,王少伯与太白争胜毫发,俱是神品。”有《王昌龄诗集》,《全唐诗》录存其诗四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四首。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千家诗》之作者简介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wbpy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