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入睡的时候,听到手机有消息进来。打开一看,竟然是二十多年前刚出道时的同事加我微信。通过审核之后,同事约我第二天聚聚,还有原来的老领导也从国外回来了。回头我跟妻说这个同事从认识以来,第一次破天荒的请我吃饭。
在我的认知当中,除了同窗、战友情之外,初入职场的同事感情还是相对简单,交心程度也还不错的。于是,答应第二天赴约。
待同事和老领导聚齐、落座,互道近况之后,我们都像原来的层级关系那样,聆听主位的老领导海阔天空的讲国外、国内的时事、经济和中外的人文差异。这位老领导,我们在同一家公司的时候,由于我是基层员工,他已经是公司的老总。因此,很少有机会接触,对他的了解更是知之甚少。不过,这次聚会,从老领导侃侃而谈当中,基本上把领导的信息拼凑完成。
老领导为上个世纪60年代末生人,13岁就能背诵《资治通鉴》,毕业于首都的一所名牌政法大学。毕业后,赶上了房产的起步阶段,在这个行业当中实现了财务自由。六、七年前举家移民欧洲。由于其老母亲还在国内,每年都会回来陪伴老人几个月。
之前和老领导接触的少,这次让我了解到他那宽阔的知识体系,以及对复杂人性看的通透和精准。很多话题听下来还是令人豁然开朗。其中老领导在饭桌上给我们讲了几个国外的案例。案例一是在欧洲几乎不会出现国内的加塞现象。如果在圆环路,先进入圆环路的车和侧面过来的车相遇的话,侧面的车会主动停下来礼让。当然会开车的看官对这一礼让秩序并不感到新奇,关键是内侧圆环的第二辆车绝不会像国内开车那样,几乎毫无缝隙的紧随其后;而是会让之前礼让的外侧车辆先行。老领导第一次按照国内的行车习惯紧随内侧第一辆车开过去的时候,旁边的车辆投来诧异的眼光。他说在欧洲开车久了,回国后竟然不会开车了。
当然,欧洲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是高文明、高素质的,国外的月亮也不是比国内的圆。同样也存在偷窃、打砸抢,甚至杀人案件;还有美国加州对于当天抢劫950美金以内的案件,不成为抢劫案件(同席当中的的同事有移民加州的)。但是欧洲的立法还是保护弱势群体为主,也有人情世故和裙带关系。
话题转到国内,中国把人分为三六九等,有所谓的君子和小人之说,开创这一等级划分的是孔老夫子。几千年的儒学思想作为文化统治的武器,已经形成很深的根基,甚至可以说是文化基因之一。老领导说人就是人,并没有贵贱之分,更没有等级区别,什么样的制度之下造就什么样的人文素质。
其实,我完全认同他的观念。在国内,从正向概念来说,普罗大众就是一颗螺丝钉。也许我的观念极端了一点;但是现实就是如此。
再举一例,国内对成功的标准非常单一极端,那就是以赚钱为目的(为官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我一高中同学,在老家的时候可以说是一个富二代,家里是办家具厂的。大概十年前移民,前几年联系上了,一家四口在拉斯维加斯的一个小镇上定居。我们通过一次电话,得知他在那边的工作是给人家做木工,而且生活的还不错。关键是人很开朗、阳光。老同学跟我说在那边没有太多功利标准,职业也不分贵贱,全凭自己的本事吃饭。开个小破车和豪车别人都懒得来多看你一眼。
这篇文章不知道该如何收尾,扯大了,担心有违禁忌;讲小了,又散又碎的,提炼不出高度。索性讲讲我为什么喜欢聆听别人的故事吧。一方面是有“任何人都有闪光点,都有可以为吾师“的心态。每个人的成长经历,必定有过低谷,也有过他个人阶段的辉煌,听他们的故事,堪比读书,可以汲取很多经验。另一方面,我一直想把和我有过接触的,来来往往的人形成文字,慢慢的记录在册,以便有机会编辑成册,聊以自娱。当然,能够出个专辑更是美梦成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