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 Leander Kahney 为 Cult of Mac 所写的一篇采访稿,作者与约翰·斯卡利进行了深入而有趣的交谈,回忆起过去与乔布斯的恩怨,也深度剖析了乔布斯的成功秘诀。
1983 年,乔布斯为了让当时的百事可乐总裁约翰·斯卡利加入苹果,说出了那段著名的话,这极具煽动性的语言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你是想卖一辈子糖水,还是跟着我们改变世界?”
注:约翰·斯卡利是通过给百事可乐公司的老板做女婿而爬上公司的管理层。他又因为用各式各样的瓶子和包装卖出这种软饮料从而一举成名。在乔布斯的劝说之下,也为了证明自己在百事可乐的成功不是靠的裙带关系,他毅然辞职,跟着乔布斯一起创业。在和乔布斯共同经营的过程中,斯卡利与乔布斯在经营公司的理念上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斯卡利通过董事会把乔布斯赶出了苹果。但是,苹果在斯卡利的带领下没能走出困境。苹果的董事会最终又把乔布斯请回苹果公司。现在仍然有人认为斯卡利把乔布斯赶出苹果公司是愚蠢之举。但是,世界上第一台 PDA——“Newton”的发明,是苹果公司在斯卡利执掌时期推动的。另外,斯卡利当年对新科技的论断仍充满远见。
乔布斯和斯卡利共同执掌苹果的那段时间里,创造了最棒的产品(第一部 Mac )和最棒的广告( “1984” )。不过很快这段蜜月就结束了,斯卡利最著名的事迹就是把乔布斯赶出了苹果。
现在,斯卡利第一次公开谈及乔布斯和他成功的秘密。这也是斯卡利在 1993 年反被乔布斯赶出苹果公司之后第一次接受采访。
“在那些与乔布斯共事的日子里,我从他身上学习了很多关于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的东西”,斯卡利说:“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仍然坚持着自已的原则,令人印象深刻。”
斯卡利又补充到:“我从未看到乔布斯改变过他所坚持的原则,只是他现在执行的更好了。”
我在奥克兰机场附近的宾馆里约见了斯卡利,当时他正在等着飞去东海岸。斯卡利起初并不想谈论乔布斯——这个过去的搭档、曾备受其扶掖而又堪称其导师的人。
“这些年来,我并没有和乔布斯联系过”在我约见斯卡利的电邮中,他提及:“他仍然为 22 年前被赶出苹果的事而生气……我不想招惹他……我在苹果经历已经是老黄历了,我仍然要去过好我的人生,我也不想在公开场合露脸。”
在这 90 分钟的采访中,斯卡利透露了乔布斯的原则。而下面这些斯卡利的话,就是关于乔布斯打造伟大产品的方法:
优美的设计 ——“我们俩都崇尚优雅的设计。史蒂夫尤为相信,在设计之初就应该着眼于更好的用户体验……我们曾经向意大利的设计师学习……我们曾寻找意大利的汽车设计师。我们真的向他们学习了如何设计汽车,特别是舒适而优美的设计、使用的材质材料,以及色彩处理等等任何关于汽车设计的东西。那时硅谷中没有人会这么做。在80年代,这是硅谷中最有远见的做法。不过要强调的是,这不是我的主意。我只是因为兴趣和在设计领域的背景而参与其中,但这件事完全由乔布斯主导……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的是苹果不仅仅关心电脑。它还关心产品设计和营销方案,关注自身定位。”
用户体验 ——“乔布斯总是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他把)用户体验贯彻到整个端到端系统中去,不管是打印机还 iTunes。用户体验都是端到端系统的一部分,它关系着生产过程,关系着供应链,关系着营销体系,关系着零售店。”
没有特定用户群——“史蒂夫曾说:‘我怎么可能向那些连图形电脑都不知何物的人询问关于图形电脑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没有人曾经见过。’他说这就好比拿个计算器给别人,他们无法看到计算机将要发展成什么样。因为这其中是一个巨大的飞跃。”
完美主义 ——“他信奉招招式式中的细节严谨,对待任何事物他都一丝不苟、小心翼翼 。他就是这样一个完美主义者。”
洞察力——“他相信电脑将会最终变成消费品。这种想法在 80 年代初的时候实在是让人错愕,因为那时人们脑海中对于个人电脑的认识就是大型 IBM电脑的缩小版。而由于当时已经有连接电视的小型简单游戏机了,所以也有些人认为个人电脑将会类似于游戏机。但是Steve 的看法与他们全然不同。他认为计算机将会改变世界,将会成为他口中的“思想的车轮”。它将使人们拥有以前不可想象的能力。这可不仅仅是把大型电脑变小……他是一个有着深远洞察力的人。”
极简主义——“Steve 的原则与他人的不同就在于,他始终都坚信最重要的决策不是要做什么,而是不做什么。他是一个极简主义者。”
“他是极简主义者,不断地把事物推向最简洁的层面。这不是简单过度,而是精简。Steve是一位系统设计师,他精简系统的复杂程度。”
雇用最好的人——“对于外面那些最好最聪明的人才,Steve 有发现挖掘他们的能力。他极富魅力,能让人们无法抗拒而跟随他,甚至在产品尚未问世之时便让人们相信他的愿景。他总是去寻找在这个领域中他所能发现的最棒的人。而且他亲自负责自己团队的所有招聘工作,从不把这事情交给别人处理。”
仔细琢磨细节——“从大的层面上说,他不断努力去‘改变世界’。而在另一个层面上他又关注着每一个细节,从产品制造、软件设计、硬件设计、系统构建、最终的应用程序,甚至还包括外围设备……他总是坚持参与广告、设计等一切工作中。”
保持小型化——“Steve 对大型组织没什么好感。他认为那里官僚主义盛行,效率低下。他常把那些人叫做‘笨蛋’。他用这个词招呼那些他不喜欢的组织机构。…Steve 有一个原则那就是 Mac 团队永远都不能超过 100 个人。所以你想招个人就需要先开掉另一个。这是典型的 Steve Jobs 式的论调:‘超过一百个人我就记不住了,我只希望身边都是我个人了解的人。如果超过一百个人,我们将被迫调整组织架构,那我就没办法工作了。我要的工作方式是我能接触到一切’。我在 Apple 工作时他一直都这样运营着他的部门。”
否决低质作品——“这就像是一个艺术家工作室,Steve 就是走来走去查看作品并作出评价的老师傅,只是他的评价常常是否定。工程师可以把 Steve 叫过来让他看自己最新的软件代码。Steve 会查看一番然后丢回去说:‘还不够好’。他总是推动人们不断提升对自己作品的期望值。所以他们往往做着自己从未想过能做到的事情,Steve时而极富魅力,激励员工,让他们相信自己正在参与一些极其伟大的事情,并为之激动。然而当他拒绝这些员工的工作成果时又显得毫无情面,直到他认为这些成果可以称得上完美,足够好值得放到 Macintosh 中。”
完美——“这是 Steve Jobs 与其他人比如 Bill Gates 的区别之所在——Bill 同样很聪明——但是 Bill 感兴趣的从来都不是尽善尽美。他感兴趣的是如何占据市场。不管手里是什么牌,为了占据市场他都会打出来。Steve 从来都不会这么做,他信奉的是完美。”
全局思考——“ iPod 正是 Steve 方法论的完美体现:从用户出发考量整个端对端体系。对 Steve 来说永远都是一个端对端的系统。他不是一个设计者,而是一个伟大的系统思考者。这是在其他公司中你无法看到的。他们往往只关注自己的部分然后把其他一切外包。以 iPod 为例,其供应链一直延伸到中国的 iPod 生产基地——这和产品本身的设计一样成熟完善。供应链的挑战与用户界面的设计都被要求达到同样的完美程度。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看待事物的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