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爱苏东坡。但和苏东坡同一个时代的有个人却特别反感苏东坡,不,他从苏轼的时候就开始不喜欢这个人了。他就是和苏轼同列唐宋八大家,也属于才华横溢、文章千古的王安石。
网上有一句话特别流行:思想不在一个高度, 尊重就好, 三观不在一个层次, 微笑就好。这是对我们普通人而言,最中庸的为人处事之道的配置。然而,王安石和苏轼却不是这么做的,他们在遇到大事大非和为国为民的事情上都毫不妥协,他们让我们看到了何为知识分子的风骨和勇气。
1
王安石与苏轼都是少年天才,王比苏大16岁。苏轼出生的那一年,王安石已随父入京,以文章结识好友曾巩,得到了欧阳修赏识。参加科举考试,本名列第一,后因文章中有一句话,宋仁宗不喜欢,给了他第四名,和状元失之交臂。
20年后,苏轼又重新经历了一遍王安石曾经走过的路。和父亲到京师后,得到欧阳修等大佬的赏识。欧阳修曾感叹苏轼的才华,对梅尧臣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
在科举考试中,苏轼凭着天才的纵横捭阖的政论文章,一路过关斩将,在科考中拔得头筹。但当时的主考官是欧阳修,觉得如此好文,有可能出自他的学生曾巩之手,为了避嫌,给了第二,后在殿试中,又得第二,遗憾地与状元失之交臂。
王安石自幼聪颖,酷爱读书,过目不忘,下笔成文。苏轼也是天才,写起文章来,“下笔千言,倚马可待”。差不多的经历不代表二人就能惺惺相惜,三观是否相合才是交朋友的基础。
苏轼、苏辙兄弟的老师是自己的父亲,也是位列唐宋八大家的苏洵。苏家三人认同欧阳修提出的新古文运动,走的是春秋战国政论的文风,喜欢纵横雄辩的文字,并在文章中展现出横溢的才华。
王安石倡导的是经学古文,强调“实用”,对艺术形式不太看重。而且王安石是一个非常固执的人,宋朝史书中说他“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所以,就在宋朝的大佬们对苏轼赞叹不已的时候,王安石则是表现的不屑一顾,他不喜欢苏轼文章中的策士气息,对周围的人说:“如果我是考官,我就不取他。”二人的观念不合由此可见。
2
宋仁宗时期,王安石就向皇帝作长达万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系统地提出了变法主张,但皇帝不认可他的观点。直至十年后,新登基的皇帝宋神宗启用王安石,开始了他的变法之路。王安石变法对历史的影响是深远的,在此不多做赘述了。
苏轼也像王安石一样,怀着一颗忧国忧民之心,也常常为民间疾苦向皇帝上疏直言。有一次,宫中命令“减价收购”开封市面上浙江制作的元宵节花灯,苏轼听闻后,上《谏买浙灯状》,为百姓疾呼。神宗看到苏轼的奏疏,随即下令取消购买浙灯的诏命。
由此可见苏轼的性格,就是遇见不平事,不吐不快。后来在地方辗转任职期间,看到新法对百姓的危害,苏轼又连续上书《上神宗皇帝书》、《再上皇帝书》,谈自己对变法导致的危害的看法。
苏轼在文章中指斥皇帝的过失,在那个时代,是抱着被杀头的孤勇的,周围的朋友都闻之即惊,然而,宋朝尊重文人的风气让苏轼尽管语出惊人,却也并无生命之忧。虽然王安石和苏轼站在变法的两面,但忧国忧民之心却是一致的。
3
苏轼总有他的调皮之处,看不惯王安石以独断专行的作风推行新法,在考进士策问时出了这样一个题目:“晋武平吴以独断而克,苻坚伐晋以独断而亡,齐恒专任管仲而霸,燕哙专任子之而败,事同而功异。”
这种不满新法作派的含沙射影的考题让王安石勃然大怒,把他视为眼中钉。王安石专门指派御史谢景温指控苏轼,说他在送父亲的棺木回乡的过程中,贩运私盐、苏木和瓷器,按现在的语言,就是想安个投机倒把的罪名,查找苏轼的过失,借题发挥治他的罪。因为查无实据,又无人作证,查了大半年,后来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王安石曾做《字说》,本人非常看重,说:“平生精力,尽于此书。”但其中颇多笑话。据说,王安石曾问苏轼:“鸠何以从九?”说鸠为什么用九作偏旁?苏轼与他开玩笑说:“鸤鸠在桑,其子七兮,连娘带爷,恰是九个。”
王安石说:“波者,水之皮。”苏轼听了,笑到:“滑者,水之骨。”苏轼本意戏谑,但王安石不喜。可是,在“乌台诗案”中,已经退休的王安石站出来为苏轼直言:“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并要求神宗释放苏轼。
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没有了批评,赞美毫无意义。互相批评了一生的苏轼和王安石,离开了庙堂之后,惺惺相惜,赞美也是发自内心的。
1084年,苏轼在赴任汝州途中,专门前往金陵拜会退休的王安石,他们一起游玩、喝酒、和诗,相聚月余,相处甚欢,可谓“相逢一笑泯恩仇”,冰释前嫌,用文人的方式留下了他们相会的开心时刻。
王安石作诗《北山》: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苏轼作《次荆公韵四绝》,之三是当时唱和的佳作: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
王安石写景,苏轼的和诗写事。展现了两个老人闲聊,非常有画面感的一幅场景:
王安石:你看,北山绿色的山泉涨满了池塘,直渠和曲折的池塘里的水在闪闪发光,多美啊!
苏轼:您现在有时间和心情欣赏美景了,我还要继续颠沛流离,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像您这样啊。
王安石:是啊,陶醉在这醉人的春色中,静静地细数落花坐太久了,也因慢慢地寻找芳草而回家晚了,虽然寂寞,可是难得闲适啊!
苏轼:这么好的美景,应该在您身体健康的时候来拜见您,共同欣赏才更好啊!
王安石:我现在觉得放下一切,就像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才是我想要的,我劝你也罢官,到金陵来买地定居。我们可以常常见面,像现在这样赏景吟诗,一起过闲居的生活多好呢?
苏轼:我也向往这样的生活啊!多想追随您,在这里买田归隐,可惜觉得晚了十年啊!
4
史料记载道:苏轼读王安石作品,不止一次叹息道:“此老真野狐狸也!”而王安石读苏轼的作品,也向别人叹息道:“不知几百年方出此等人物。”
苏轼去金陵见王安石时,王安石骑驴迎接,苏轼不冠而敬揖,说:“今日以野服见大丞相。”王安石说“”礼岂为我辈所设哉!”两人相视一笑,恩怨从此烟消云散。
真正的尊重,不是性格不合,避开就好;三观不合,微笑就好。而是在位时,达则兼济天下,不以私意而退避责任;退隐后,穷则独善其身,惺惺相惜,诗文唱和,留下千古名篇。这才是真正的神仙友谊吧,不仅让人向往,更加让人景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