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彭小六的洋葱阅读法,顺便写一下对阅读的理解。
从记忆的印象来看,我是一个从小喜欢读书的人。第一件事是,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妈在考古汉语文学,每天晚上在师专自习室里面看书,她看她那厚厚的一本资料书看,我也拿了一本书在看,当时的我应该是不具备认字能力的,因为我妈发现我总是拿反了书在读。
第二件事是,上小学时,老爸在地摊了买了本盗版的世界上下五千年给我。由此开启了我的阅读之路。依稀记得晚上读到很晚时,为了防止被父母发现,蒙着被子,开着台灯看书,困了就放到枕头底下睡觉。由于是盗版书,里面有很多错别字,而且,当时自己还有很多字不认得。就这样依然看的津津有味,爱不释手。读了很多遍,以至于初中的时候,我在国外历史的了解程度要比对中国的宽很多。
2018的今天,我已经研究生毕业,步入职场一年多。近些年来,读书的途径越来越宽,内容越来越逛。但是,总觉得效果不如以前了。
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常常反思了下原因。主要有几点,一是读书只为娱乐,所以读的散漫,速度快,很少读第二遍。二是方法不到位,没有深度读,精读,主题读。三是没有去输出,从头到尾读完就完事了,开始下一本,思考的时间少,更别提写了。
27岁的现在,阅读也没有变少,只是方式变了。很少读纸质书了,更多的是用手机读。读完整的书少了,更多的是读简书,星球,公众号别人写的文章。读书的时间不完整了,更多的是碎片化阅读。现在,总感觉读的时候心不在焉,读完就忘,读的东西也用不上。
读了洋葱阅读法,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很有用。他很契合读书的现状。
19年,决心读30本书,平均下来每月是两本多。主要分四步,第一步是选书,平时浏览知识星球或公众号,听得到,别人有推荐书,且评分高且自己也感兴趣的,去读。第二步是读法,读的话采用主题阅读,碎片阅读,深度阅读等方法。第三步是收集笔记,将读到的内容收集整理到印象笔记,定期查看和更新。第四步是输出,在不断的读书中,对每一个概念产生思考,不断的更新想法,提炼并形成自己的思想,记录并输出,每周至少写一篇。
读书是一种终生的习惯,不会间断。19年的读书,目的是明确的,就是为了开拓思维,吸收优秀概念,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提升自己的格局,并锻炼写的能力,能对外输出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