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感悟
《二手时间》读后感

《二手时间》读后感

作者: 理查同学 | 来源:发表于2020-03-29 09:53 被阅读0次

    一、作者简介

    斯韦特兰娜·亚历山德罗夫娜·阿列克谢耶维奇,又名S.A.阿列克谢耶维奇,1948年生于苏联斯坦尼斯拉夫,现为乌克兰的伊万诺-弗兰科夫斯克。毕业于白俄罗斯明斯克大学新闻系,白俄罗斯记者、散文作家,擅长纪实性文学作品。她用与当事人访谈的方式写作纪实文学,记录了二次世界大战、阿富汗战争、苏联解体、切尔诺贝利事故等人类历史上重大的事件。曾获得包括瑞典笔会奖、德国莱比锡图书奖、法国“世界见证人”奖、美国国家书评人奖、德国书业和平奖等在内的多项大奖。

    阿列克谢耶维奇花了三十多年时间创作了一套“红色百科全书”,包括被称为“乌托邦之声”的五部作品:《战争中没有女性》、《最后的证人》、《锌制男孩》、《二手时间》、《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2015年10月8日,因她对这个时代苦难与勇气的写作,获得201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奖委员会对她的颁奖词称:“她以复调式写作,为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树立了丰碑。”既肯定了阿列克谢耶维奇在文学手法上的创新,也赞扬了她作品内容的历史价值。

    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报告文学作品涉及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在阿富汗的战争,切尔诺贝利核灾难以及苏联的解体,着重于不同的个人命运组合而成的集体记忆。阿列克谢耶维奇并非按照正式的历史文献来描述历史,而是从个人经历、机密档案以及从被忘却、被否定的资料中挖掘,让创作作品具有超越技术性文献作品更深远的意义。在她的作品中,阿列克耶维奇关注的焦点永远是人,探索人的心灵是她与其他作家的区别之一。她成功地表现了一代人的茫然和恐慌,作品触动人的内心深处。

    二、内容概述

    阿列克谢耶维奇把《二手时间》称为“红色人类终结篇”,这本书也是作者个人内心与那个伟大而悲壮的实验时代的告别篇。在《二手时间》一书中,作者通过口述采访的形式,讲述了苏联解体后,自1991年到2012年二十年间痛苦的社会转型中,俄罗斯普那些为梦想破碎而付出代价的普通人的生活。

    在书中,从学者到清洁工,每个人都在重新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活的意义。本书分为上下两部分,即“启示录的慰藉”和“空虚的迷惑”。作者在第一部分中提到参与者的讲述引起了她强烈的共鸣,她找到了与之心心相印的苏维埃人。作者在第二部分中记录了苏联解体后民众在生活上的艰难困苦,思想上的空虚、迷惘、混乱,也记录了民众。“对苏联的向往,对斯大林的崇拜”。在书中,作者通过采访了生长于理想之下的俄罗斯人和今天的俄罗斯人,以及阿塞拜疆等前苏联国家的普通人,呈现他们的生活细节,所感所想。

    《二手时间》中,阿列克谢耶维奇试图再现前苏联解体后转折时代普通人的历史,探究社会转型中普通人的生活,作者在描述中给读者从宏观和微观上呈现出一个重大的时代,一个社会的变动,为这一段影响深远的历史赋予了人性的面孔。作者创作《二手时间》历时20多年,从1991年至2012年,她游历了整个原苏联地区。她采访的人物上至苏联元帅,下至卫国战争中的老兵;有苏联时期地区党委书记,也有普通工人、农妇;有苏联解体后新俄罗斯人,阿塞拜疆的亚美尼亚族人,俄罗斯莫斯科的塔吉克族人,车臣的俄罗斯族人等。她关注、了解并理解他们的心理、言行举止,以及他们的喜怒哀乐等情绪。

    《二手时间》作者不再关注战争、灾难那样的宏大叙事,深而是入到了个体的生活。作者追溯了苏联和苏联解体之后的历史过程,让普通的小人物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从而展现出身处历史的转折,以及人们如何追寻信仰、梦想,如何诉说秘密和恐惧,让人们重新思考什么是“俄罗斯”和“俄罗斯人”。在《二手时间》中,阿列克谢耶维奇在书中使用了复调式写作,将不同人称及其带来的多样视角交叉并存、互相叠加,既有采访和口述,也有作者点评,还有学术研究成果和文献资料的摘录。

    三、读后感悟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二手时间》一书,阿列克谢耶维奇通过口述采访的形式,从众人心理角度入手,讲述了苏联解体后,自1991年至2012年二十年间痛苦的社会转型过程。这是一本关于小人物苦难的记录,也是一段关于历史的时间沉沦。

    苏联自1917年11月7日成立以来,一度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一度成为世界上唯一可以与美国抗衡的国家,可是自从1991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后,国家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均走到了崩溃的边缘,民众在生活上愈发艰难与困苦,思想层面也愈发空虚、迷惘、混乱、踟蹰。“金钱买不来快乐,生命中最美好的东西,是人人都能免费获得的,比如爱情。在苏联解体后,这些人已经完全不像曾经与我一起弹吉他直到凌晨的人了。”

    作者讲书取名为《二手时间》(Second Hand),其实赋予了新的蕴意。首先在俄语中并没有“二手”的解释,所谓“二手”实为舶来品,其次在俄语中时代与时间属于同一个单词,所以这本书既可以被称为《二手时间》,也可以被称为“二手时代”。倘若将苏联解体放置于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会发现,苏联属于旧时代,解体后的新国家则属于新时代;而放眼于小时代中,会发现苏联解体又是小时代,但抽象而言又是超越时代的。

    在这个舶来的“二手时代”中,有人拥抱市场化,有人怀念斯大林;有人渴望自由,有人痛骂现在的社会;人们满怀喜悦资本主义,却发现所谓的“民主自由”并不是自己想象中的“民主自由”。正如书中描述那样“完全出乎意料的是,人人都因自由而陶醉,但谁也没有准备好面对自由。自由,它到底在哪儿啊?人们仍然只习惯于在厨房里继续痛骂政府,痛骂叶利钦和戈尔巴乔夫”。

    苏联解体后的二十年,是所有人都曾经历过的二十年。在这二十年间,让人感觉今天的所有想法和所有言语都来自别人,所有人都在使用别人以前的认知,所经历过的东西都是曾经使用过的东西。这是一个被“偷走”的大时代,一个被“偷走”的个人时间。

    书中作者笔记记述了数位时代变革中的小人物,通过讲述,尽管给人感觉是灰暗的,这些人的情绪大多也是沮丧的,他们也并非是时代变革的赢家。在历史发展变革中,人们总是被裹挟着往前走,虽然会略带着伤感,但终归会逆流成河,勇往直前。

    从苏联时期一直到苏联解体,历史只关心事实,而情感被排除在外。在书中,作者追溯了从学者到清洁工,这些普通人在历史进程中都经历了空虚、迷茫、困惑、混乱。尽管诸多负面情绪缠身,然而他们终究找到了,属于每个人探寻生命意义的捷径,从宏观和微观上呈现出一个重大的转折时代,一个社会的变动,为这一段影响深远的历史赋予了人性的情感面孔。任何悲惨时代中也都能寻到人性,如灯塔般,给暗夜中的人以力量。那是不论何时总有闪现的人心力量。

    如果历史的一再循环是因为人性的弱点总是如此,那么告别过去的好方式是,不仅仅把它封在一个不可触碰的角落里,而是直面它的肮脏和不堪。其实无论苏联解体后的民众,成功寻找到重新生活的意义,我们所有人都是在不断探寻生活意义的道路上追寻。当我们在一个封闭状态沉浸久了,慢慢会发现,自我内在的能量、学识不仅没有增长,反而降低了,也就是“熵增”境界。这时我们需要重新找到探寻自我能量、学识的路径,实现自我“负熵”增长,探寻自我背后的元认知。

    四、推荐书籍

    《霍乱时期的爱情》、《活出生命的意义》、《光荣与梦想》、《人性的弱点》、《不能承受生命之轻》、《平凡的世界》、《刀锋》、《身份的焦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二手时间》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wiru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