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引用书中言论:
"在八十年代,从区里到州里,都规定了平反数字,计划必须完成或者超额完成。还是斯大林的风格:开会,批评,处分。快做快做......我整夜整夜地翻阅那些卷宗。坦率地说......我恐惧的头发都竖起来了。兄弟告发兄弟,邻居陷害邻居......只是为了一个菜园,为了住房和公用空间。在婚礼上还举杯高唱:"感谢格鲁吉亚人斯大林,让我们穿上橡胶鞋."事情太多太多。一方面,是体制把人碾碎了,另一方面是人与人之间的冷酷无情。
劳改营可以忍受,不能忍受的是人"
以往在读国外作家的书时,感受并没有特别强烈,仅仅是作为了解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介质,也并不会产生很大的共鸣,因为并未发现共同点。而二手时间尽管作家是白俄罗斯人,但这本书的背景是苏联,这个在二十世纪人类历令全世界震惊令世界瞩目,也令全世界不安的红色帝国,不仅仅与中国在土地上相邻,在历史文化和政治结构上也有着很多复杂的关联和变迁。因此在读这本书时理解的会比较简单,尽管我们并未经历过那段红色的黑色的时代,但对于历史的了解和生活环境的认识,相较于其他文化背景的人来讲,还是比较深刻。苏联改革解体前的一段时间苏联人民经历了很长一段人人自危的时期,就像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人民经历的一场大浩劫。每当实势变动,政局不安时,人民和统治阶层的矛盾是否能够调和或者说如何调和,才能确定最终革命的方向。从历史的角度上来看,历史并无对错,时代并无好坏,一直以来对于时代造就英雄还是英雄造就时代的争论从未停止。我更愿意接受的是时代造就英雄,毕竟很多历史事件只有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才是合理的,可以接受的。苏联的迅速成长又迅速解体,红色帝国之所以会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并非某一位领导人的某一项决策导致的。包括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尽管期间的确很多黑色多余红色,但不可否认的是文化大革命的初衷和预期也是为了配合中国的改革和发展计划,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很多偏差,导致文化浩劫的发生。而站在历史长河发现的今天再回过头去审视这段历史时,仍然是怀着敬畏的心情来看待这段历史,只有正视历史才能从中获益。
再回到我们生活中,过去的不代表全部摒弃,平台的功能远大于盲目的努力。阅读的一个好处在于思考,虽然记住的不多,但在阅读的过程中享受分析,也是一种收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