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故宫,始于对历史文化的感受:由建筑感受历史的辉煌;所到之处,令人思潮澎湃,思绪无限的延展,从哲学感受到天人合一;从历史感受到朝代兴盛衰亡和更叠;从文物感受到文化的丰富多彩和艺术之美;从人物感受到立德立业;从礼制感受到日常的学养。
年前,木子去北京故宫一游,促成了拙作《木子游丨紫禁城的天空》系列,以抒发对故宫历史的内心震撼。今年刚好是故宫建成六百年,深感这样的观感,对那段六百年历史的认识之严肃与敬重远远不够,于是又重新拾笔以表心愿。
上有九乘九排金色门钉的朱红宫门因着年代久远而下沉,打开时由于门扇与门轴之间摩擦而发出响声。伴随着“吱呀吱呀”的开启声,我们仿佛穿越几百年,亲历紫禁城明清历史的风云。
公元1406年,明永乐帝朱棣下诏拟建北京宫殿,至此拉开了紫禁城营建的序幕。致永乐十八年(1420年)11月紫禁城宫殿群建成,至今,整整走过了六百年。
我常想,
在几千公尺下的地核,那究竟藏着些什么?
在几百年的无尽岁月,那到底发生过什么?
如同我的凝重思考,那无言的歌......
往事起伏错落。
三叶虫的呢喃,迷朦的寂寞
藏在石头缝的传说。
美丽的花纹是谁镌刻,为她涂抹颜色。
青铜的光芒闪耀着,刹那间将夜空刺破。
天安门中国是古代兴衰之地,曾有一座雄伟的,上层建筑统治五百年以上的紫禁城,隐身于九公尺高墙后的是九百座建筑组成的庞大建筑群,它是全世界规模最大、保留最完整的皇宫建筑群,由一道道城墙包围着。中心三座大殿是国家政务,和城内祭祀的核心地点,接着是内廷,也就是皇帝的居所。辽阔的紫禁城内还有殿堂、值房,以及大批奴婢的住所,治理天下所需要的一应俱全。它不仅仅是皇宫,更是堡垒,任何袭击都会碰上那一道护城河,及一道道护墙。
皇帝为何需要如此巨大且戒备森严的居所呢?是否有利于皇帝巩固势力呢?亦惑是永乐对自己政权管理很有信心,且非常有企图心?
午门 金水桥 十神兽 香炉,铜鹤,日晷 屋顶纹饰 承天门,太庙,社稷坛自古遵循天地和谐,天人合一的理念,皇帝也不例外。
永乐皇帝建宫殿的中心思想是:一个“中”加前“三凸”后“三靠”。这个“中”字一竖就是皇宫的中轴线,在这个中轴线上前有“三凸”。
第一凸:北依紫禁城的宫墙,经过端门,南望承天门(天安门),两翼:左边是祭祀皇祖的太庙(经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右为祭礼社(土地)稷(五谷)的社稷坛(今中山公园内)。这一布局体现了“天人合一”观。
第二凸:是依托皇城向南突出,北依承天门,经大明门,南望正阳门。红墙外东西对称布列着中央政府主要官署。左边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和翰林院,右边是中军、左军、右军、前军、后军、都督府和锦衣卫。
第三凸:是从前门往南到永定门,左边为天地坛,右边是三川坛,表现天地对应,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三凸”烘托出以皇宫为中心,皇权至高无上的宏伟气势。
中轴线北景山皇宫前面有三“凸”,皇宫后面还有三“靠”。
第一“靠”是万岁山(景山)。据说明时因着挖护城河,在皇宫北侧堆土,形成了高四十九米的万岁山,收住了宫气,谓之第一“靠”。
中轴线从南到北延绵到钟鼓楼打住,收拢了城气,形成了皇宫第二“靠”。
内城北城墙正中不开城门,再守城气,形成第三“靠”。
而今,故宫博物院正在不断地推进数字化建设,故宫正被新时代赋予新的生命和面貌,总有一天我们会拨开重重历史迷雾,让它告诉我们,它曾经怎样地经历风云变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