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很少经历“别人家的孩子”的摧残,但进入大学,却越来越多地听到身边的朋友说起自己认识或者听说的“超级炫酷的人”
其实也不单单是朋友,在网上也有很多类似的介绍自己朋友或者经历的文章。
他们大多拥有开了挂一样的人生,比如我室友前一阵天天说的一个学姐的故事吧。我和室友是在一个组织里认识的这个学姐,姑且称之为小C。
故事内容被室友反复说了很多遍,大概是这样的“小C学姐人长得很漂亮,和别的漂亮女生不一样,她很喜欢玩游戏,在玩一个游戏时,认识了自己的男朋友,这个男生在英国留学,英国欸!而且这个男生放了假就飞到这里来看她,坐飞机欸!”这款游戏的名字我就不说了,总之就是一款手游。
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我只是觉得小C学姐通过一个游戏找到男朋友很像我之前看的网游小说,经历很戏剧化。但在室友的多次重复之下,却觉得有些变味了。原来有一个在外国留学的男朋友是这样值得羡慕的事。
后来,我听得有些不耐烦,那个学姐跟我们真的没什么交情。我用来玩笑的语气随口说了一句:“学姐的男朋友真的不是因为学姐长得漂亮吗?”
室友却一副目瞪口呆的样子:“你的想法好阴暗哦!”
一直以来,我都想找一个自己真正喜欢的男朋友,以前也喜欢过别人,但错过了。我一直坚信自己会找到,也不觉得自己有做错什么。
我忽然明白了那些喜欢说“别人家的孩子”的父母的乐趣所在,一是让听的人感到羞愧,从别人的失落里获得快感。二就是自己真的向往,但做不到,将原因归于别人。
还有一个学姐,她去过很多地方,有时可能只是为了一场日出,在国外的街头经历过暴乱,认识了很多特立独行的人,她的相机是很多摄影爱好者的梦想。
不知道你如果听到这样一个故事是怎没想的,我的思维过程大概是这样的
“这个学姐家里挺有钱的。”
“这个学姐是个很有想法的人。“
“刚才故事里的某个地方听起来不错,有机会可以去玩。”
但却没有丝毫的自惭形秽,因为做成了专访,一时间身边的很多人都在跟我说这个学姐。
有人评论说“我们为什么活成这样,为什么不能跟学姐一样云云。”
对“我们”这个词,我会心一笑。其实我从小学开始就和姐姐逛遍了附近的城市,爸妈太忙了,稍大一些就自己制定计划去旅行,虽然没有出国,但也真的走了不少地方。因为计划合理,旅行的费用总能控制到最低。但那些喜悦的经历,如果不是特意,很少有机会和别人说起。上大学老师讲古代文学史时,却觉得对那些城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人们对于上面两个学姐的经历的感叹,大多由于生活的单调和内心渴望的冲突。但我接下来要说的几种论调,开始感觉是很有道理的样子,但后来想想并不很赞同。
“某某学长,保研,英语超级好,每天早上六点就起来背英语,你如果有这毅力,你英语也不至于六级都过不了。“
我不是针对这个学长,而是针对说话者。人的一生真的很短,人的确应该活到老学到老,但学习和记忆能力的巅峰却应该留给自己真正喜欢的事,如果还没有找到,那就更应该去尝试。能跟老外直接对话当然很炫啊,但为什么只有学好英语才是真正厉害的人。
有人说,能把不喜欢的事也做得很出色,这个人不是很厉害吗?
确实很厉害!智商和自控力如此之高,如果做的是自己真正喜欢的事,该做的多么出色啊!不要担心自己找不到,其实我们踏上征途的那一天,就开启了自动搜索的模式。
面对那些所谓超级炫酷的人生,不要难过,只要你一直在努力,时间真的不会辜负你,有的回报很明显,短时间就能看到,但有一些却要在更长的一段时间中展现出来。不做一飞冲天的春秋大梦,让生活更踏实些,生活照样很精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