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独立影评团影评
评级:★★★(非常推荐,“一定要去电影院观看它,错过了它你会后悔的。”)
所有对《老炮儿》的赞美,都是它应得的:
-
冯导的表演我就不多说了,各种影评讲的太多。你实在想不出还有谁比他更适合诠释六爷这个的角色了,我觉得只为欣赏一下冯导的演技,基本也就值回票价了。
-
电影讲了一个好故事,事实上,最熟悉电影中人物和场景的,应该是我们的父辈——那些经历过文革的、参加过武斗的,最好是北京人,住过胡同儿的——很明显,这不是电影市场的主力消费人群,这帮人里真正走进电影院看这部电影的估计很少。但即使你不懂北京的胡同文化,你不知道将校呢大衣和军刀的掌故,没见过“茬架”,你还是很容易就对故事,对人物产生强烈的共鸣。影院里年轻人看哭的比比皆是。
-
冲突,戏剧冲突制造得太好:父子的冲突、新旧街头势力的冲突、情感与物质的冲突、旧道德和新观念的冲突、胡同内外生活方式的冲突、官与民的冲突、法理与人情的冲突、压抑收敛与自由张扬的冲突……太多了,离开电影,这些冲突可能发生在每个人身上,它们碰撞出一个个火花,自然而然的,有了一种激荡人心的力量。
-
细节,很到位,很加分,而且基本每个细节都有前后呼应,不一一说了,总之是诚意满满的情怀之作。
-
《老炮儿》可能是本国类型电影的又一标杆。众所周知,美国有西部片,向一个胆大妄为的年代致敬,向一些亦正亦邪的人物致敬,向一种开拓进取的精神致敬。中国前一阵也兴起过“西部片”,倒也不是说它们有什么问题,但总觉得是模形大于写意了,看过《老炮儿》之后,我觉得,在精神内核上,它才称得上真正的中国式西部片。
说完赞美,还是想说点个人认为的不足之处。
-
虽然我前面说这部电影讲了个好故事,但严格来说其实只讲了半个好故事,已经不止是“虎头蛇尾”了,基本上从晓波被偷偷放回这一幕开始,诸多情节都经不起推敲,完全不似前半部分紧凑动人,为了最后的主题升华,生搬硬套了对账单这个情节,后半部分围绕它展开的一系列事件,都有点不伦不类。
-
冯导的表演太突出,显得其他演员还不够好。其中张涵予的闷三儿和刘桦的灯罩儿其实很好,只不过在六爷面前就显不出来了;李易峰有惊喜的表现,但整体还差点味道;吴亦凡则实在不行,他演的富二代还是偶像剧里富二代的样子,在《老炮儿》这么一部走心的戏里,他这表演,就太假了。我其实是第一次看李易峰和吴亦凡这两位演的戏,平时也完全不关注,所以没什么先入为主的观念,就是直观感受。
-
重点说下许晴的话匣子,有人说她演的好,我倒觉得可能选她演这个角色一开始就是不明智的,赞美她的都说她演出了“北京大妞的泼辣讲义气加风情”什么什么,其实真的还欠不少火候,说白了就是许晴这人本身太“文”了。她在这部戏里绝大部分时间都是特别高大上的一个角色,缺乏市井味儿,少了些烟火气,虽然她努力想表现,但真不是多说两句“你丫”就行的。反过来,后面的戏太“文”,又显得前面一段“激情戏”过于刻意了。不过至少,能感觉出她对这个角色是花了很多心思的,老演员,专业度是摆在这的。
最后,《老炮儿》的成功,胜在“真”、“诚”二字,老炮儿这个角色,是高度符号化的,就向吴亦凡在戏里说的,是“书里的人物”,他身上发生的故事,也透着这一种武侠小说的传奇感,但你仔细想想,这里面每个小场景,可能都是你身边发生过的,套用一句大俗话,这是“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一个细节,这部电影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幕,恐怕别人都想不到,是一开场六爷为城管和灯罩儿论理这一段,不为别的,就为他们演的真啊!六爷主持公道的胡同大哥气、张译演的城管队长的欺软怕硬、灯罩儿窝囊中带着不服、围观群众从敢怒不敢言到一齐起哄……无独有哦,好多年前,我有一天早晨碰上城管没收一个路边菜农的摊,两边闹将起来,一位南京“老杆子”也是这么挺身而出主持公道的。我想这戏到处都上演过。
所以说,面对一片随便拍点啥,打打广告就能过亿票房的电影市场,能真真诚诚好好说事儿好好演戏的,才是真懂“规矩”的好电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