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和奶奶去医院检查身体,因为驾驶证在学校,自己也没开车那胆子,索性就与她搭公交去医院。
我们镇是107路公交车的起点,所以总能坐到位子。
我旁边的位置一直是空的,可能过了四五个站台,有一个提着行李箱的年轻人就坐了下来。
从镇上到市里的路程其实不算远,公交也只需半个小时,但其间的站台很多。
记不得在哪一个站台,上车的是一个头发花白的老爷爷,我的位置靠门,瞅了瞅其他靠前的人有没有可以为他让位的,看大家漠不关心的表情是没有了。
我站起来,拍了拍他的肩膀,"爷爷,你坐这边吧。"
其实,每次让位都会在心里做一番挣扎,不是因为我舍不得那个位置,只是有些老人不需要你的让位,在他们看来这是一种同情,他们讨厌被照顾。
后来,一个抱孩子的男人上了车,大家依旧漠不关心,下一个站台的时候,两个中年女人上车,看到男人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拉着手环,看不下去了,对我旁边的男人道,"你可以让一下这个抱孩子的吗?"男人不好意思的站了起来。
我们总宣传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却在公共场合随处可见这种美德的丧失。
奶奶要去的门诊在10楼,年龄大了,爬楼梯是不现实的,坐电梯却挤得让人变形。
医院门诊大楼本是两部电梯,其中一部坏了很久,一直没能维修好,整栋大楼只靠唯一一部电梯维持着。
门诊大楼也并非全是门诊,这里面也有住院病房,来来往往的人很多。来看病的、来探望亲人的、陪亲人来检查身体的等等。
我在十楼楼梯间等奶奶检查的时候,就没见它停歇过,我都替它感到累。
我第一次下楼是去给奶奶挂号,上来的时候,看见电梯口站了很多人,即使等着,我恐怕也是挤不上去的,决定爬楼梯。十楼算不得很高,却还是让我喘不过气。
第二次,奶奶叮嘱我,不要爬楼梯,坐电梯上来,我也同意了。只是,遇到一个很精神的中年男子,声音也很是洪亮,对电梯里面的喊,"大家都往里面走一走,挤一挤就上去了。"
还以为他要去多高的楼层,没成想在3楼就下电梯了,还是硬生生挤下去的。
奶奶根据医生的嘱咐,把各项该检查的都检查了,我们便乘电梯下楼去,在四楼的时候,正好遇见医生推着病床要去手术室给床上的病人动手术,手术室应该在另外一栋楼。
医生请求地说道,"能自己走一下楼梯的,请尽量走一下楼梯,我们现在要送病人去手术。"
我拉着奶奶走出电梯,想着四楼也算不得高,就当锻炼身体了,可是角落里年轻的、看着精神状态良好的依旧纹丝不动。而,在楼梯却遇见了断了腿的中年人,一步一步,小心的挪着。
其实,我们都说不准未来会不会遇到需要陌生人帮助的情况。当遇到了,我们都希望别人能够理解并帮助,然而,现在我们尚未遇到,却从未想过去帮助、理解一下需要帮助的人。
让人人都具有同理心,都能学会换位思考其实太难了。只是,这样的思想灌输,我认为必不可少。
时间久了,话语可能会内化为能力,会形成自身的一种品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