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团长
小伙伴们,最近有看《长安十二时辰》吗?
团长一口气刷完十多集,感觉真是倍儿爽。
虽然咱平日里经常毒舌吐槽国产剧,跟个黑粉似的,但那其实都是对自家人的怒其不争。一旦遇着真正的好国剧,心里的那个美啊,也是加倍的。
可以说,《长安十二时辰》的吸引人,是从全剧的第一个镜头就开始的。
抱琴轻挑慢捻的歌女,忙着挂灯笼的仆役,准备开业的小商贩,穿得漂漂亮亮嬉戏游玩的孩童,以及宣读打开西市大门诏令的城门官们。
一组长达两分钟的长镜头,由上至下,再由下至上,串联起喧嚣开始前的片刻安宁,满是人间烟火气。
长镜头的最后,就停留在西市大门外的远景上。
跟城门内的安静不同,城门外早已挤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行商和游人。随着诏令声响,他们便热闹地收拾起行李来,准备入城。
团长第一次看这组镜头时就有些发愣,然后心里不禁升起一句感慨:啊,是长安啊。
而随着剧情的展开,长安城的面貌愈加清晰,这样的感慨也一次又一次出现。
长安,俨然已成为我们遥想当年繁盛的一个特殊对象。提到这两个字,脑海里就是一派火树银花。
俗话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长安自然也不是。
这座古城的兴衰,一直都是史书上的常客,也让后人无法忽视它的存在。
说来也巧,今年初日本电视台推出了一部纪录片《中国王朝英雄们的传说:巨大遗产之谜》。第一集讲长城,第二集讲大运河,第三集就是长安。
别说,外国人视角下的中国历史其实还挺有意思的。
特别是日本,字里行间总带着几分小迷弟的意味,以及日剧走正儿八经风特有的中二感,都让人忍俊不禁。
片子还有位明星导游——户田惠梨香。
只见她时而裹着羽绒服行走在北方的万里巨墙间,时而又坐在江南小馆里品尝特色淮扬菜。公费旅游什么的,真是羡煞我等。
同时还配置了一名小说家浅田次郎,作为专家补充观点。
浅田次郎着意研究中国古代史,曾写下《苍穹之昴》。该书在日本十分畅销,曾长时间占据销量榜榜首。
中国观众可能更熟悉的还是据此改编的电影,如果还没看过的朋友可以一观。
不过有一点团长也想吐个槽。
纪录片要重视真实感是没错,可是这片子的画面也太耿直了。团长可以拍着胸脯打包票,镜头绝对没加滤镜,那画面效果就跟团长拿手机拍的一般真实。
当然,这个小小的槽点并不影响内容表达。或者说,不带滤镜的遗址,反而显得更真实可感。毕竟它们的力量从来不在外貌的光鲜,而是内里的厚重。
在素材安排上,片子采用的是纵向结构。
毕竟遗产们存在时间久远,要一一说清太费笔墨。于是节目组选取几个重要的历史节点,讲述与之相关的历史人物的故事,由点及面,试图为我们复原它们的前世今生。
此外,片中还播出了一些新发现,大大增加了可看性。
别看讲的都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地方,但真要咱来说道说道,还真不一定能说出多少名堂。
就说长安吧,谁都知道它好,它重要,但究竟好在哪,又重要在哪,你知道多少?
如果一时卡壳答不上来,那就还是跟着团长来了解一下吧。做好笔记,记好知识点,下次和人聊《长安十二时辰》时,包你成为全场装逼最佳。
(我是代表知识点的分割线)
长安最开始不叫“长安”,西周的镐京和秦朝的咸阳都在地理上跟它有重叠。
而以“长安”之名为都城,始于西汉。
汉长安遗址虽然已不见当年的雕梁画栋,但就其现在可考证的规模,也足以让人瞠目。
紫禁城够大了吧?汉长安是它的50倍,其中的未央宫则是它的12倍。
对于曾在故宫走到差点废掉的团长而言,实在无法想象这个50倍是个什么概念,大概就是废了又废吧。
那么,汉高祖刘邦当年为什么会选择定都长安呢?
首先,在地理上,这里背山靠水,易守不易攻。
汉高祖本来准备选择的洛阳也有如此地理之便。之所以改变主意,是因为长安临近秦都咸阳,更方便继承秦朝的体制和先进技术。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秦始皇统一六国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桩大事。随之进行的一系列开创性举措,也对后世影响深远。汉承秦制,为了沿用其一系列制度和技术,并进行升级,这是最有效的做法。
而修建巨大都城和高大宫殿,则是为了树立帝王的威严。这是萧何给刘邦的建议。
当你需要仰视一个人时,心中自然就会升起臣服之心。几千年前的人就开始运用心理学了,有趣。
刘邦出身农民,要想统治这么大的疆域,除了个人魅力,还必须有足够的威信。于是,虽然当时战乱初歇,也仍然坚持营建长安城。
这也为这座城市绵延千年的繁华,打下了基础。
下一个时段,就来到长安最高光时刻——唐玄宗时期。
那时候的长安是什么模样呢?
小伙伴们可以尽情参考《猫妖传》和《长安十二时辰》去想象。简而言之,就是怎么热闹繁华怎么来。
当时的长安城,规模更甚从前。
“帝都名利场,鸡鸣无安居。”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也需要拼命打拼,才能占有一席之地。状况颇像我们今日的北漂族。
而证明当时繁盛程度的证据,就是大明宫。
玄宗当年改建大明宫,是为了在那里接见外国使臣。巨大的广场,高耸的殿阁,让各国来使得以从心底产生畏服。
玄宗还积极开展朝贡制度,接受外国使臣的礼物,并返以成倍的馈赠。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彰显大唐威仪,另一方面也是出于政治考量。
因为,唐朝朝堂自武周之后就开始出现动荡,玄宗为了稳定政局,充实国家实力,决定大量招徕外国人才。僧人也好,留学生也好,只要你有本事,我就敢用。
先不说方法的效用如何,单是这份气度就很让人叹服了。如此的帝王心胸与格局,值得后世所有管理者学习。
也正是这种开放包容的心态,使唐朝一跃成为了“天国”,使长安成为了当时的“世界之都”。
可是,事物的发展一旦到达顶点,下一步自然便是跌落了。
玄宗后期,安史之乱爆发,繁华灰飞烟灭。长安落入叛军手中,瞬时变成一片废墟。
有杜少陵诗为证: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破了的国都,自然便是长安。
关于唐朝衰落的原因,有好事者将其归于杨贵妃及杨氏一门的奢侈无度。这样的理由放在话本小说里倒是不错,但在专家眼中就可笑至极了。
强盛不是一朝一夕促成,倾颓当然也不是。
当时注重国际化的唐王朝,其实国内的治理早已出现问题。
为稳定北方,抵御外侵,唐朝前期便开始引进突厥移民,驻守边境,还派遣能干的官吏进行管理。
但玄宗为了保持长安的先进地位,开始把人才都往中央集中,边境便开始自己推举领导官员。久而久之,选出来的当然是他们的自己人,比如安禄山。
自此,边军大权落入外族手中。这相当于是把刀交到了人家手上,是杀是留都由不得自己了。
当然,这只是长安衰落的其中一个原因。
此后,再未出现像玄宗一样胸怀世界的帝王,中国的重心也逐渐转移到国内的生产和发展。长安不再是国都,并在14世纪改名为“西安”。
然而,仿佛退出历史舞台一般的西安,在封建时代的最后一段时期,却因一个人,再次受到关注。
慈禧。
慈禧这一段,对团长来说还真是个冷知识。
没想到,对于她重振大清旗鼓,西安还有过十分重要的意义。看完后,团长也不禁对这个备受争议的女人刮目相看。
不过,慈禧与西安的故事咱就不在这多说了,有兴趣的朋友还是欢迎看原片。
本集的《巨大遗产之谜》虽然只是列举了几名历史大咖,讲述长安与他们的故事,但也让我们清晰地感受到,长安的精彩几乎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不曾停歇。
作为十三朝古都,长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历史文化名城”,跟雅典、罗马和开罗并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
屹立千年,经历过荣耀,也跌落过尘埃,如今的长安早已宠辱不惊。在它的脸上,你能看到岁月风霜,也能感受到蓬勃朝气。
古时的长安,已是中华文明的代名词之一。今日的西安,亦是九大国家中心城市之一。
这座城市见证了华夏大地的过去,共同经历了日新月异的现在,也必将与之一同跨入充满希望的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