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份参加了知園老师在青岛的系统排列工作坊,当时整个人是懵着去的,觉得自己没啥问题,啥都挺好,非要纠结有啥问题,那就是有一阵我对我妈有怨,怨她帮妹妹把孩子带到上幼儿园却没帮我带孩子,但这并不是我当时的目的,我是本着相信PD圈虫导的推荐及链接青岛PD圈前辈候琳去的。
一圈自我介绍下来,作为倒数第二个介绍的我发现自己原来满满都是问题:和父母的子亲关系、和财富的关系、对没送奶奶上山的愧疚、没啥人生乐趣的人生……有这么多问题要解决,知園老师当时就推荐我上系排理论成长班(三天工作坊结束之时我也理所当然现场报了名)。工作坊第一天上午我就开始头疼欲裂,直到晚上和父母通电话诉说对奶奶愧疚的事母亲劝慰我,同时发现母亲其实也蛮爱我的,我头部的两个痛点突然消失,脑袋才一片清明。虽然整个工作坊没做个案,但哪怕在看的过程中我也收获很多。工作坊整个给我的感觉是太神奇了,颠覆了我的一贯认知。
工作坊后我有些不知所措,坐也不是躺也不是,整个人都处于傻乎乎的状态,尤其是在工作坊上,我被"诊断"为心灵流浪儿,我发现以前我不理解自己的很多行为现在终于被"判了刑",我非常急切地想摆脱这个标签,于是我拼命地在老公身上找归属感,尽力弥补这么多年对老爸的忽视……
然而系排理论成长班第一天下午的分组家庭关系呈现让我惊呆了:老公代表觉得压力非常大,一直在躲"我",而且愿意躲在"我爸"的身后,而"我爸"则离我远远的,表示远远地看着就好,我那一直忽视的"妈妈"却一直站在"我"的身边……我瞬间泪目也很疑惑:"上次工作坊的呈现不是这样的。"知園老师在边上说:"上次是上次,三个多月之后怎么会一样。"然后老师摸了摸我的头顶:"你太着急,冲得太猛了,老公都躲着你了,慢慢来比较好。"我恍然明白:"是啊,我上次工作坊结束太想摆脱心灵流浪儿的状态了。"
无比幸运的是(从系排角度讲,这也是必然),下午我同时被选作其他当事人的老公、爸爸、妈妈的代表,我体会到了老公被满是爱意眼神注视下窒息、迫不及待想逃的感受,也体会到了爸爸不需要多关注远远看着就好的心情,更了解到妈妈即使不满意爸爸、对爸爸满腹牢骚但仍希望我爱爸爸的心意……
理论班第一阶段结束,凌晨两点多回到家中,早上起来匆匆忙忙给孩子做饭,怕他饿着于是先给他煎了两个荷包蛋,又怕烫着他便一边吹着一边喂他,自己的那份则把火扭到最小敲碎了两个放锅里没管,等到我再去看时却发现锅里的鸡蛋呈献一种奇异的美,就是那种常见的美图欣赏里才出现的煎鸡蛋图案,这是我煎了这么多年鸡蛋从来没出现过的,而且这两个鸡蛋合在一起成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心型。在那一刹那,我终于明白了知園老师说的慢就是快、慢慢来比较好……
这一个星期,我不再刻意、不再特意,慢慢地,我在某些方面尽然得到了快的结果,所以,慢慢来吧,我相信慢就是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