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佛曰“三不善”,即:”贪“、”嗔“、”痴“

佛曰“三不善”,即:”贪“、”嗔“、”痴“

作者: 画星星高手 | 来源:发表于2019-02-03 11:55 被阅读40次

佛教认为,人生痛苦烦恼,不能解脱:主要根源在于“三毒”(Trini Akusalamulani),也可译作“三不善”,即“贪”(Ragah)、“嗔”(Dosah)、“痴”(Mohah)。“贪”是欲望、贪得、各种物质或精神上的欲求、爱念、对名利权力的追求等等;“嗔”是仇恨心、憎怨心,企望打击、损害、伤害、杀伤别人的心理,讨厌别人,妒忌,幸灾乐祸等等;“痴”是不了解、认识错误、妄想、幻觉、谬见,是“白痴”之“痴”而非“痴情”、“痴心”之“痴”。佛家有时称“非佛教徒”为“无知凡夫”,是出于一种慈悲心,认为他们不是应当敌视的“异教徒”,而只是未闻佛法、不了解觉者真理、未懂得真正道理之人,亦即“痴”。中国学者常出于对中文“痴”的理解,以为三毒之“痴”是指痴心、迷恋,其实是因中文之“痴”字而生误会。在佛教中,迷恋、执着、念念不忘、难以自解,有如情人间爱而不得,在“三毒”中属于“贪”而不算“痴”。但人有“痴心”、“情痴”,也即因“认识错误”、“不知真理”所致,所以两者分别不大。中文中之“贪”,恒指非分之得而言;佛学中之“贪”,则包括合理的获得在内,如考试合格、营业赚钱等等,相当于“获得的欲求”。

佛教徒认为三毒中“痴”最难消除,因心中若无“痴”,即可有“正见”、“正思维”,对于“实相”有真正认识,能脱却钝根、中根而进入利根,能生“三善思”(出离、无恚、无害),由此而能生慧,能去贪、去嗔。佛家之“痴”,佛经英文译本中作delusion,ignorance,false thinking,without the right understanding,without the right thoughts.去“嗔”不难,去“贪”甚难,若能去“痴”,即大彻大悟,真见佛道矣。所以“不闻佛法”是人生“八难”之一,类似于生而聋、哑、盲。

相关文章

  • 佛曰“三不善”,即:”贪“、”嗔“、”痴“

    佛教认为,人生痛苦烦恼,不能解脱:主要根源在于“三毒”(Trini Akusalamulani),也可译作“三不善...

  • 贪嗔痴,三个痴儿

    微信之父张小龙老师说,产品终极是满足人性,而人性就是贪嗔痴。 佛说,贪、嗔、痴乃人性的三大毒药,即贪婪、怨恨、痴愚...

  • 贪嗔痴

    贪嗔痴 贪 贪、嗔、痴为三毒,又称三垢、三火。此三毒残害身心,使人沉沦于生死轮回,为恶之根源,故又称三不善根。 (...

  • 求不得,爱分离。

    . 贪嗔痴,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 贪嗔痴,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

  • 生命的痛苦及其解脱

    贪嗔痴 贪嗔痴出处于佛教,三毒,又称三垢、三火。此三毒残害身心,使人沉沦于生死轮回,为恶之根源,故又称三不善根。 ...

  • 熄灭贪、嗔、痴---戒 定 慧

    贪嗔痴什么意思?贪、嗔、痴为三毒,又称三垢、三火。此三毒残害身心,使人沉沦于生死轮回,为恶之根源,故又称三不善根。...

  • 看清习气

    心灵的习气是什么?就是贪、嗔、痴、慢、疑,贪即贪恋,嗔即嗔恨,痴即不明事理,事非不分,慢即傲慢,疑即怀疑。当这些习...

  • 贪嗔痴里的嗔

    佛书上老说,贪嗔痴。其实我不太明白,贪嗔痴是什么意思。或者说,贪嗔痴指的是什么。 今年看了很多佛书,我知道了,嗔指...

  • 痛点法则-论满足用户的“贪”——小米插线板

    用户的一级痛点分为三个层次,即“贪嗔痴”:贪——性价比;嗔——高逼格;痴——粉丝模式。 “贪”就是抓住用户渴求、占...

  • 《法相》摘读:这里才能找到适合你的人生路

    三学 修学佛道必须息灭贪嗔痴三毒,要灭除贪嗔痴三毒,必定要勤修戒定慧三学。第一,戒学:通称戒律...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佛曰“三不善”,即:”贪“、”嗔“、”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wxcr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