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中”字,本意是空间上的中央,后引申为文化和政治的核心地带。
“国”在甲骨文中还没有,金文才出现。《说文》:“邑,国也”,国原指城邑,古代的城邑首先是军事堡垒,后来引申为武装保卫的天子的都城。
“中国”一词合用,见于周朝初期,“中国”,京师也,“中国”的最早的涵义是“中央之城”,就是周天子所居住的首都。诸侯居住的地方叫“都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都城过百稚,国之害也”。“中国”一词原是地理中心,演化为政治中心,后来又衍生出文化中心含义。
“中国”作为非正式的国名,最早见于《史记》,《后汉书》、《唐会要》等古籍中也有见到。一个朝代自称为“中国”始于蒙元,蒙元称自己国家为“中国”,其他邻邦为“外夷”。“中国”作为与外国对等的国体概念,萌发于宋代,北宋的石介《中国论》:“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
作为国体意义上的“中国”,是在近代与欧洲国家签署的条约才出现的。“中国”作为国体名正式写进外交文书,首见于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签署的中英《江宁条约》(通称《南京条约》)。
在古代,我国多以朝代作为国名,汉代称汉,唐代称为大唐,满清称为大清。外国人往往以历史强大的王朝来称中国,日本人长期称中国为“汉土”、“唐土”,印度称中国为“支那”,意思是“文物之国”,希腊、罗马称中国为“赛里斯”,意思是“丝绸之国”。
“中国”作为地理上的“天下之中”,并非我国的专称,印度人认为恒河中游一带居于大地中央,称之为“中国”,天主教以如德亚为中国,回教以天方国为中国。明末传教士利玛窦带来了世界地图,改变了中国人的认为自己居住在世界中央的意识。
国内有识之士认识到地球是圆的,谁在中间,谁在两边呢?将自己视为世界的中央,不过是井底之蛙的看法而已。
参考文献:《中国文化史》,冯天瑜、杨华、任放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版
整理:王瑜
2020年9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