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北宸21天写作训练营Vol.1#
过去一周是整个写作训练营的第二阶段,正如老师揭露,第二周作业有「手快五分钟,手慢五小时」的余地,而且关于读书技巧、刻意练习的话题之前有关注相关干货,所以作业并没有花费太多精力。对「检索资料」的方法技巧也有过查找,但那毕竟只是「术」方面的捡漏,耍酷还行,并没有多少积累。
要输出1000字,就得有100000字的输入
想必都记得从小学时老师在作文课上就一直强调,「要想写出好文章,你得先读好文章」。可那时,只认为是老师又骗着让读书的借口,并没有当回事。这么多年过来,很多时候依旧不以为然。
直到师老师在写作课上说「要写1000字,就得有100000字的输入」时,才认真思考这个比例,「他能这么说,应该是有道理的,但好像在哪里听过」。干货听过太多是会麻木的,很容易沉浸于「又获得新知」的即时快感中。
这一次我慢下来,认真感受。
在写作这个系统中,应该是包括输入→处理→输出这三个环节。不仅缺一不可,顺序也不能颠。这个系统就像一只漏斗,把阅读材料加进去,经过大脑的加工,输出为文章。那么,作为漏斗的两端,由于信息和材料的质量,以及大脑这个处理器的效率,100:1的比例是毫不夸张的。
想想小时候写好作文的小伙伴,华丽的辞藻,深刻的描写,不都能从课文和其他课外读物找到类似的影子吗?
因此,大量的输入是写作的前提。之前的「下一篇写什么」应该变成「看了多少」。
优质的输入才能有优质的输出。
依旧是漏斗。上一个问题重新理解了写作中「量」的问题。类似的,要写出好文章,不只要看得多,更要看同样优质的文章。
师老师结合自己的写作经历,阅读纽约时报、译言网等媒体的优质文章,再拆解加工和处理,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再反观自己最近一两年的输入,公众号和资讯网文占多数,虽然有很多写的不错,但毕竟良莠不齐。
就像每个父母对正在长身体的孩子絮叨「整天吃垃圾食品能有个健康身体吗」一样,我们写出来的东西,大概不会跟每天看到最多的东西会差太多吧?
所以,想要写出什么样的文章,就去看吧。「下一篇写什么」应该变成「下一篇看什么」。
信息爆炸的无解时代,我们能解的只有自己。
每天都会有铺天盖地的资讯、网文、公众号、微博……来吸引注意力。微博、抖音的无限信息流很容易让两小时在指尖溜过。本来要查一个单词,等回过神来已经过去半小时这种事情时有发生。所以,在现代社会「时间管理」是生存必备技能,「资料检索」是取胜之道。
在爆炸的信息海洋当中找到优秀的文章和信息匮时代找到稀缺资源同样难得。
要保证内容优质且大量输入,除了熟悉常规的百度、谷歌搜索引擎之外,向优秀的人学习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在网络上,他们就是一些比较大的节点,拥有更多连接,更高视野。比如训练营师老师在写作上认可的GQ、纽约时报,我们就可以借鉴学习。行文风格,用词习惯,就会潜移默化提高「漏斗」的效率。
另外,社群也是一个「资料检索」的好方法。像写作群,有同样想培养写作习惯,提高输出能力的小伙伴聚集在一起。每人推荐一篇优秀文章,提供一种方法,一百人就有一百篇文章,一百种方法。这是资源的最大利用,是能力的有效放大。
战隼(warfalcon)百日行动,聚集了同样热衷提高自己「时间管理」能力的优秀伙伴,每个人百天养成一个习惯,就是对身边小伙伴最好的正面激励。
训练营还有一周,但写作还有一辈子。如果说《七年是一辈子》,那么日子还长,饭要吃好,精神食粮也不能差。要想写的好,不只要多看多听,更要看优质内容,听优秀分享。通过检索,保证输入「质」与「量」,才能为下一步处理打好基础。这些,都是优质输出不可或缺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