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为何青年职业发展迷茫,中年了依然迷茫?

为何青年职业发展迷茫,中年了依然迷茫?

作者: 建琪觉醒 | 来源:发表于2022-08-14 17:00 被阅读0次

    十年前,我从事留学行业,许多学生和我说,老师,我对未来发展特别迷茫。我说,你都没看过世界,不知道世界上有哪些路通的,迷茫不是很正常嘛,多走走看看,就会找到适合自己的路。

    观世界,世界观

    十年后,当年的许多青年,已经工作5到8年,又和我说,老师,我对未来发展还是迷茫。我突然意识到,这似乎不是某个个体的问题,而是普遍现象了。

    近期看俞敏洪老师直播连麦,说了一段话,还上了热搜:

    现在人的退身之所少了,甚至没有了。现在城市的孩子,如果失业了或者找不到工作,他们立即连房子都没了,因为很多人没有房子,租房子住。即使回到家乡,可能在家乡也没什么资源的。很多人只能往前进,没有退身之所,这对他们造成了心理上的严重不安全感和伤害。

    或许正如俞老师所言,进不知道去哪里,退又没地方退。索性出现了几个上热搜的官方数据,2022年考研报名457万人,增幅21%,创下历史新高;考公报名212万人,入取比例为1比68 , 相当于在一个68人的班级里面,你得考全班第一。

    未必有那么多青年和中年想读研或做公务员,只是这似乎比迷茫待在原地要强。我考过研,还读了3年毕业了;考过公,500人竞争一个岗位,我排名200多位;考过司(司法统一考试),差1分没过。

    十年前,我彻底失业了,失业的时候,距离我大学毕业7年整,期间,考公,考司,外企,民企,自己创业,统统体验过了。我是通过在上海的朋友家客厅打地铺,留在了上海,否则就得卷铺盖回五线小县城,所以对俞敏洪老师的说法深有体会。

    当然,十年后,我居然有自信回答迷茫青年和中年们的职业生涯问题,实在也是久病成良医的又一个现实版本。

    我这篇文章的意义或许就是来提醒,我们要做好到了老年,七八十岁了,依然对职业生涯迷茫,稀里糊涂过完这辈子的准备,很重要。

    这并不是玩笑话,你可以回顾一下,你的大多数方向性决定(不是决定中午吃啥),比如报考什么学校,选择什么专业,留在哪个城市,找怎样的工作,甚至恋爱结婚的对象,是不是自己常常放弃了选择权?以自己不懂的理由,或者就是去问同样懵懂的父母或闺蜜。

    当然,既然我们有缘通过本文相识,那一定是我们都还年轻,还有选择的机会,尤其是做“主动而痛苦的选择”的机会。

    人生,是一系列选择的结果。通常,随大流的选择比较轻松,股市里面的追涨杀跌的股民(或者叫职业韭菜)应该很熟悉;基于独立思考,遵循价值规律的选择,通常是“主动而痛苦的”,因为自己也未必坚定,家人反对或旁人嘲讽,在用几年甚至十几年的结果证明之前,常常是被孤立的少数派。即使最终成果证明你的选择非常有远见和明智,也会被认为是运气好,而非因为你“主动而痛苦的”选择。

    职业生涯的发展,其实有规律可循的,真正理解了我接下来说的规律,或许你会做“主动而轻松的”选择,因为你内心里面明白,自己走在正道上,困难和挑战必然有且很多,但是你的人生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所谓的迷茫,不过就是不清楚现在的努力和自己的目标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如同没有指南针在荒野迷路绕圈一样,根本不确定自己向前走的每一步,是在走出荒野,还是陷得更深。

    职业生涯规划中,有一个机长空姐模式。简单来说,就是机长越来越值钱,空姐越老就是越老,类似就是医生护士模式。显然,机长的培育成本(时间,金钱,风险),远远高于空姐。因此,机长的稀缺性自然更强,从供求关系来说,自然机长的人力资本远高于空姐,并且随着年限,差距会不断拉大。

    那么,这么明显的差别,为何我们的父母老师不告诉我们呢?而常常是我们过了十年,才凭借直观经验有所醒悟,却似乎有些为时已晚(其实并不晚,咱们继续往下探讨,这碗鸡汤会配勺子)。

    因为,我们的父母老师也不懂。

    为什么他们也不懂?

    因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老师),我们,这三代人,其实生活在三个不同的时代。分别是爷爷奶奶:农业时代。爸爸妈妈(老师):工业时代。我们:服务时代。三个时代,思维方式天壤之别,根本不在一个世界,运行着不同的游戏规则。

    我们从大家最熟悉的衣食住行中的衣服来说。

    农业时代,爷爷奶奶种棉花,利用的稀缺资源是土地,棉花产量和土地面积直接相关,并且棉花是大宗商品,根本不用关心市场或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因此,爷爷奶奶在棉花地里面,常年埋头苦干,基本就生活无忧。当然,有盈余通常会买地,因为更多的地,意味着更多的棉花。

    工业时代,爸爸妈妈进工厂织布,做衣服(我妈妈以前就在县城的针织厂)。通常都是流水线生产,虽然衣服有潮流差别,但是爸妈只要埋头苦干,不用去了解客户需求(这是工厂业务部门的工作),收入也有保障。

    服务时代,准确说是,信息化移动互联网基础上的服务时代,市场的需求已经不是更多的棉花和更多的衣服,而是如何搭配才会更美。我们的工作是穿搭咨询,形象设计,需要的是一对一个性化服务。这时候,不是靠埋头苦干,而是聆听客户的需求,对客户工作生活场景的理解,提升审美能力,了解市场上服装的供应动态。

    农业时代,稀缺资源是土地,工业时代,稀缺资源是资本,而服务时代,稀缺资源是知识。个人形象咨询师,金融业投融资咨询,建筑设计师,看起来这些工作差别很大,其实都是服务业,运用的都是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所以,他们都会使用知识的效能工具,联网的电脑,手机等移动智能终端。他们都需要聆听客户的需求,比如建筑设计师,要了解客户的工作生活方式,空间的利用习惯,甚至宗教信仰,个人性格偏好等,否则根本无法设计出让客户满意的作品。

    所以,爷爷奶奶,爸妈老师,通常以农业和工业时代的思维,提出指导意见,同时因为是情感上的权威,我们就很容易受到影响。空姐模式更符合农业和工业,确定性强,变动小的特点,而机长模式显然不确定性更强,前期投入又是数十倍增加,尤其许多职业的名称,父母都没有听说过,比如瑜伽教练,旅行规划师,短视频主播等,更谈不上去鼓励子女投入成本去探索。

    而我们的早期见识,通常和爷爷奶奶,父母老师非常相关。事实上,职业选择是有代际遗传的,因为思想观念会遗传,这被称为一个家庭的文化基因。比如,公务员的家庭,孩子更高比例成为公务员。

    这种家族的惯性非常强大,因为是刻在文化基因里面的,不知不觉我们接收了。因此,也就不难理解青年迷茫,中年依然迷茫了。

    如果不对这种惯性进行反思,尤其是认清现在和未来,已经是服务业社会,服务业的精细化分工远远超过农业和工业,如专门解决处理儿童网瘾戒除的心理咨询师,专门的交通事故领域的律师,那么个体的努力,很可能与社会的趋势和需求是背道而驰的,自然没有人愿意为你的工作成果买单,或者只能给很低的报酬,这无异于在一个电动汽车社会,不断在训练自己做马车的技能。

    无论你工作了三年五年,还是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从来都不晚,只不过越晚代价越大。如同盖楼盖到3楼,发现没有图纸,和盖到10楼,没有图纸,代价差别是巨大的。

    通常,我们需要用5年(也可能10年以上)切换职业发展的模式。

    一方面,之前的发展路径,会有强大的惯性,比如我之前是普通上班族,我的朋友圈,几乎清一色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我大概用了5年(其中包括失业2年),才逐步换到了时间比较自由的人际圈。

    另一方面,如同一个国家的发展,比如石油资源型国家,切换到科技创新型,是要支付转型成本的,包括金钱,时间和风险等,作为个体,也是如此,比如需要付学费和时间参加某些技能培训等。

    这个过程,是非常宝贵的,常常是你“成为自己”的过程。需要建立长期主义的理性思维,抛弃任性的幻想和投机心态,从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出发,结合个人的兴趣和专长,进行升级学习。

    温馨提醒,那些容易的选择,通常是烂机会,长期来看,就是一个坑。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大多数人,和你想得一样。你不过是“认为”自己更聪明而已,事实上,或许相反。最终你会陷入长期无止境的,大量模仿者的竞争,不光吃掉你的利润,还会消磨你的热情。

    硅谷投资人纳瓦尔就提醒:努力被高估了,判断力被低估了。你需要在重大方向性问题上,比如做什么工作,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和做判断,长达一个月,甚至1年时间,因为你会做十年,甚至一辈子。

    越是在迷茫的时候,越是要慢下来。如同荒野中迷失方向,越是慌不择路,体能会更快无谓的消耗。

    慢下来,查找“病因”,才能对症下药。

    长期来看,我们的职业,我们的收入,取决于什么?

    是不是取决于你为多少人,解决了多少,多么刚需的问题?

    你的迷茫,无非就是不清晰大家的需求是什么,如何发展?自己擅长什么?自己可以学习掌握什么?

    安静下来,想想,自己所在的社区,城市,省份,我们的国家,世界,有哪些需求是还没有被满足,而自己是有意愿和兴趣去解决的呢?

    列一份清单,你对于你未来10年,或者50年的职业选择,要符合哪些重要条件呢?

    (PS 我在失业的两年中,列了3条未来职业清单,遇到了我愿意一生从事的职业,目前已经8年,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成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何青年职业发展迷茫,中年了依然迷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xdhg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