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不堪灰尘满天飞的我,终于下决心从网上购入一个扫地机器人。从此我们家又多了个新成员。
一开始,我对它充满希望,打开后,装完电池加完水,就让他开始工作。可是它总是先说一句,“机器人开始拖地”,就准备动起来了。
还没等它动起来,我就赶紧暂停了。我心想,地上这么多灰,你不扫地也就算了,还直接洒水拖上了,这不是越拖越脏。
就这样,研究了大半天,也没赶让它动。最后实在是没辙了,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让它开始“拖地”了。
让它动起来后才知道,原来它说的拖地,是一套程序,包括扫地,拖地。即使按扫地程序,它也是报“拖地”,不得不吐槽下产品设计人员的不用心,没有体会到像我一样轴的用户。不过转过来一想,其实我也有问题。
不要只听别人说什么,而要看它最终做什么。
于是,它终于开始干活了。扫了大半天,挺满意,但是细看发现角落里的灰,都没有扫掉。我看了看圆圆的机器人,想这体格也确实难为他了,角落的灰还是我自己来吧。
就这样过了半个月,直到有一天,我发现办公室的墙角桌角都很干净,但同样也是机器人扫的,难道我买的牌子不对?
我一路追踪找到了公司的扫地机器人,发现原来在它头部下方,有两个旋转的小苕帚,可以把边缘的灰尘归拢到吸尘器口,然后扫掉。
当天下班到家,我找来了我的机器人,翻看发现确实底部还有俩插槽。再找到包装盒,才发现原来是俩配件没装。
装好之后,果然效果特别好,我不用再身体力行地去拖地了。
一个人的注意力,覆盖面有限。有时候他疏漏了事情,可能只是没有安排好辅助人员导致的。责任在领导者而不在他。
一个月后,我在网上给了四星评价。虽然说明书上有写如何使用,但因为它的“万能拖地语音”和长篇累牍的复杂说明书,我还是因他没有用户思维和产品思维扣了一星。
设计者需要从使用者的角度来考虑事情,很多设计者觉得理所当然的事,恰恰是用户需要成本理解的事情。
从我的角度来看,这件事对我的启发还是很大的。我重新开始审视负责小组中,每位同学的工作,而不只关注汇报。重新审视组织人员的协作和安排。更重要的是,理解了用户反馈的心态,更多的沉浸到客户的条件和环境下,体验自己的产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