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笔记也可以这么好玩

作者: 天水碧 | 来源:发表于2017-10-29 21:52 被阅读12次
    网图

    大约七八年前因某个想法,开始手写记录笔记。这些笔记本摞起来的高度超过膝盖,查询笔记记录时难免会弄倒一堆笔记本或者书,以致手上或腿时不时刮伤。即便如此,还是乐此不疲地记录,一则手写的过程本身有快乐,再则,记录已然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各类笔记APP出来后,也有使用,非常方便整理和归类,也仅是自己记录方式的一种,并未代替手写记录的习惯。

    如果不是因为小侄女,我想我不会去读《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这本书。对成年人来说,既有的习惯几乎很少去想是否有改变的必要。我有个天生爱阅读上小学的侄女,我们会共读一本书,我在书上做些阅读笔记后再给她看。考虑到避免把自己的个人习惯强加于她,也想在固化的习惯外多一些了解,顺其自然读了这本书——日本作者奥野宣之《如何有效整理信息》。多数人对日本人的归纳整理能力不陌生,从房屋的设计到个人出行,归纳整理能力和习惯已然如基因遗传。

    奥野宣之有在报社和出版社工作的经历,擅长整理记录笔记并有效地为自己所用。他独创的信息整理法和智慧创造法颇受欢迎,是“学习方法论”的推广人,被称为“笔记作家。”出版过《如何写游记和散步日记》等书。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全书六章通读下来,我归纳为两个方面:

    · 建立信息中央仓储:一元化笔记法则

    · 信息的活用和转化

    所谓一元化笔记法则,作者的说法是将自己所见所闻全部记于同一笔记本中,听起来像大杂烩。这与我分类记笔记的习惯完全相反。一元化笔记法则的三条规则:一、一元化。不分类别,想记录的信息记于一册,一册记完更换下一册。确保信息不遗失。二、时序化。添加信息时,按时间顺序记录。三、索引化。笔记和信息的记录目的不是为记而记,有效的索引不止节约时间方便自己,也使日记活记活用。

    一元化笔记并非混沌记录。作者细述的书写技巧分别是分类和粘贴。将记录频率高的内容符号化标记,譬如,用“R”代表阅读、“P”代表计划、“会”代表会议等等,此类方法亦可变通为自己习惯的符号。作者论及的粘贴技巧,让我想起随手夹在书中的树叶、景点门票或设计别致的衣饰吊牌。那些觉得有趣或有意思信息,可以用粘贴的方式记录在笔记本中。

    诸多信息汇于一册,查阅也得方便省时。索引,即提取信息。看上去乱七八糟的笔记本,该如何找到自己需要查阅的信息?奥野宣之讲到了自己的习惯和方法,譬如,关于企划案的点子全部用红色字母“K”标记处来,用六位日期记录法标记某个专项笔记。以此类推。

    说到信息的活用和转化,想起几件写作趣事。纳博科夫的卡片写作,钱钟书的用卡片记录阅读,并以此为索引。还有,卡佛贴在自己书桌墙面上记录了卡夫卡或庞德文字的卡片。此类趣事说的是积累和运用。本书作者用较重篇幅详细叙述了对记录在册的信息的运用和转化。

    积累收集的信息犹如一个中央存储仓,在运用和转化方面,作者提出了五个步骤。

    1.收集。这个步骤已经在笔记一元化化的过程中完成了。累积为量变打基础。

    2.咀嚼。是对信息及素材的吸收、思考和理解。

    3.发酵。通俗来理解,藉由素材类推或举一反三的关联思考。

    4.顿悟和最后步骤的具体,是一个连带行为。悟而得之,落实于动手的行为,才是最后的量变。

    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始终强调“吸收先于运用。”对素材的吸收本身也是一个转化的过程。所谓灵感,不是等来,也非挖空心思想出来的,有过体会人明白其实是潜移默化累积而来。也就是作者所言“不是有思才有写,而是为了写而思。”记录笔记的意义亦如此,记录、思考,量变带来质变。

    记录笔记或信息,每个人有自己的习惯和理解。拿我自己来说,众多笔记可以混合记录,但关于文案的记录却是非得独立成册。书中作者论及的方法和技巧不一定得生搬硬套,所谓学以致用,也伴随思考和选择。梳理归纳这本书过程,倒是想起早前建议小侄女做植物笔记的提议,书中关于粘贴的技巧正好给了这个还未成行的提议的具体想法,实施起来也方便有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做笔记也可以这么好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xdup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