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合理是心理健康标志,这里的认知不仅仅是所谓知道,更不是那些知识,不是大道理,而是能做到的知道,用阳明心学说就是“知行合一”。
做不到的知道就不是认知,认知合理指的是能做到的知道,可以简单理解为“能做到的技术知识”,而这些需要具有自知之明。
一个人具有自知之明,就真正能够谦卑示弱,思维不再固执,做法可以灵活,知道能够做到,做不到的不会认为是知道。
上面这些就是认知合理的心理学定义,奔着做到、有效为目的,认知合理就是知道做到、自知之明、思维灵活、多维视角、可操作技术。
我们做个简要论证。
认知可以理解为类似顿悟、觉悟、觉察、意识、智慧,好比一座高山的山顶,这是爬山的目的,可是我们要想爬到山顶如何开始呢?当然是从山底开始!
道理就是山顶上的那些认知,必须分解为可操作技术才行,不是一句要求就可以的。可操作技术需要从山底开始,具有可行性,这就需要自知之明。
无知自大的人非常自恋,表现为常见的固执、分别,也就是一根筋,格局小,没有主见,没有动力,不去行动,一个自认为很厉害的人正是认知偏差(错误)的产物。
认知合理就是知道自己能从山底爬到山顶的技术途径。思维逻辑图就是知道——做到——觉察——自知之明——跳出来。
《劝学》中穷富两个和尚去南海的故事,认知上都知道要去南海,但穷和尚知道做到回来了,富和尚还没有启程前往,前者就是认知合理,后者就是认知不合理,换句话说前者心理健康,后者心理不健康。
我们看这两个和尚区别何在,穷和尚知道准备工作没有止境,人性追求舒服,这就是自知之明,而做到的最低限度有一个饭钵就可以出发。
自知之明的目的,是为了思维灵活,思维一变,才会方法无限。培养自知之明就成为认知合理的关键,我们可以从多角度进行。
从反面角度说自知之明,是警惕3个思维误区,即自我中心主义思维、机械思维、直觉思维,3个不合理信念,即绝对化、过分概括化、灾难化。
固执和分别心是自我中心主义,也是绝对化表现。单一因果思维是机械思维,也是过分概括化,做一点错事就认为是笨蛋。跟着感觉走,不过大脑是直觉思维,有时也是灾难化理念,如遭遇急事手足无措,惊慌失措。
从正面角度说自知之明,是自我成长4个阶段,其中自知有521,即5个局限、2句忠告、1个先接受再改变理念,觉察有123,即1个共情意识、2个内容、3个步骤。
再举例子。
赶牛走路,在前面牵牛走,往往指挥不动,在后面用牛鼻子上的绳子引导,很容易,牛脾气需要示弱处理,这个牵牛鼻子的知道做到才是认知合理。
再比如,情绪失控时候着陆技术,用语言说出来看到的东西名称、颜色、形状等,把悬浮着的心落地,这个可操作性技术才是认知合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