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5日 星期四 晴
昨天晚上我们住在延吉的一家叫吉娃娃的民宿,位置有些偏,今天早上六点半钟师傅就来接我们,我们乘车从延吉去防川。
师傅是部队上的军人专业到地方政府的,在体制内干了几年就自己下海开租车公司,这些年延吉成了网红城市,游客很多,他家的生意也挺好的。师傅非常健谈,一路上就详细介绍我们看到的风景。
车一驶出美丽的边境城市珲春就看到了连绵不绝的远山。已经立秋了,天气还是有些热,但这边早晚都挺凉快的,在车里,打开车窗,风儿吹来非常凉爽。不知不觉中远山走近了我们,漫山遍野的柞树、椴树、松树、杨树向我们呈现着浓绿。
过了圈河口岸,翻过山,忽然公路的右边出现一条黄色的大河,原来这就是图们江。宽阔的江面,江水浩瀚不息。图们江发源于长白山脉主峰,因天池外泄的水而形成源头,从西南流向东北,最后注入蔚蓝的日本海。这一江有三个名字:中国称为图们江,朝鲜称为豆满江,俄罗斯则称为图曼纳亚河。一江连三国:中国、朝鲜、俄罗斯。
我们的车正在世界上最奇葩的公路上行进着,它也是中国最狭长的国土,只有8米宽。紧贴这条公路的左侧是俄国领土,一道铁丝网与路同行,长堤右侧是中朝界河——图们江。
1957年,这狭窄的洋馆坪路段被汹涌的图们江水冲断,我国公民出入防川必须借道苏联。1983年,在图们江中用青石填筑修成了洋馆坪堤公路,这才有了自己的通道。
过了洋馆坪路有个清朝官员的雕塑,路边草坪上有“寸土寸心”4个石刻大字。这位官员名叫吴大澂(chéng )。
听师傅介绍160年前年,中俄规定自乌苏里江口至图们江口设立八个界碑。其中“土”字牌立于距图们江入海口20华里的地方。由于清朝廷立牌代表的昏愦和不负责任,贪得无厌的俄方竟将“土”字牌立在离图们江口46华里处,使中国又平白无故丢掉了一片国土。
138年前,吴大澂重勘东部边界,经再三辩驳,据理力争,艰苦谈判,终于达成协议,把作为中俄界碑的土字牌向日本海方向推进了8公里,被沙俄非法霸占的黑顶子百余里的领土,争得图们江口通航权等,从而捍卫了祖国的神圣领土。在那国力衰微、列强横行的清朝末年,他无疑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中华民族之魂魄。
路过吴大澂的雕像后我们继续前行,终于来到了珲春市敬信镇防川村,这里是中国唯一可以同时看到中、俄、朝三国风光的地方,这里可以“雁鸣闻三国,虎啸惊三疆”,被誉为“东方第一村”,作为千里国道G331串联起的吉林边境村,这里水映山川、一步一景的独特边境风情和自然美景令人陶醉。
首先我们登上龙虎阁,这里是一眼望三国的最佳观赏区。登上龙虎阁,脚下是中国领土,放眼望去,左侧与俄罗斯接壤,是俄罗斯的包得歌尔那亚小镇,右侧与朝鲜隔江相望,是朝鲜豆满江市。
再向东远处眺望,是一片平坦宽阔的濒海平原和沼泽水洼,地的尽头,是蔚蓝的日本海与淡兰的天际相连,眼前不远处是俄国与朝鲜的图们江铁桥,左侧那绿得让人心醉的平原一眼望不到边,却没人耕种。在这里,我们可以尽情地饱览群山抱江,海纳江流的壮美景色。
俄罗斯和朝鲜的两个边境小城都有火车站,都有长长的货车停着,朝鲜那边还修了许多房子,却很少能看到人在活动,静得没有生气。我们借助望远镜向朝鲜那边望去,那么多房子里只看到了一个人,这人看了我们这边一眼后就回到房子里去了,估计这人是房子的管理员,专门负责打扫和清理的。
而那波涛滚滚的图们江向东南蜿蜒而去奔向日本海,奔向彼得大帝湾。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当年的祖辈们扬帆出海,去海参崴捞海参、去日本海捕鱼的火热场景。
假如中国还拥有图们江出海权,那我们就可以直接进入日本海,发展海上贸易,这对整个中国尤其是东北地区来说,都非常重要。同时我们的舰船可以直接进入浩瀚的北太平洋,打破日本海形成岛链的战略围堵。
苏联著名诗人伊萨科夫斯基以这个地方为蓝本写出了诗歌《喀秋莎》。后来苏联作曲家把它谱成了曲。歌词是这样的: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喀秋莎站在那竣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这世界名曲中的美丽画面就是这片原野。
我们来到了中国版图的最东端,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回荡着《喀秋莎》妙曼的旋律,我们在边境线上感受着异国他乡的情调。大半辈子没有出过国门的我们也可以在这里感受手脚首先出国的心情。在这里可以“一眼望三国”,出国一下子变成了很简单的事情,不需要护照等,就可以轻松看到邻国的模样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2178738/b344412f31f58d25.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