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所用的标点符号是由意大利人马努蒂乌斯(1495一1595)发明的。包括逗号、句号、感叹号、问号,由希腊符号发展演变而来的。
举例
銘文:鄀公平候鼎
隹鄀八月初吉癸未鄀公平侯自乍(阝尊)(金盂)用追孝于厥皇考屖公用腸眉寿萬年無疆子子孙孙永宝用
全文字不多只是无标点符号无法断句。由此足见文章字句离不开标点符号,並知识到標点符号对于文章的重要性。
无标点情况下不用標点断句义不明。例如:①,姜女庙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怎样断句?
②,吃苹果不掏钱。吃苹果不?掏钱。
③,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能断出四种不同意思)
1,“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2,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3,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4,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这就是标点符号在起作用。
我国古文没有标点符号,读文吃力,义意往往被误解。到汉朝才发明“句读”符号。语言完整的一小段叫句,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的一小段为“读”(音逗)宋朝用“”(引),号来表示表示句读。眀代才出现了人名号和地名号,这些是我国最早的标点符号。1919年国语在我国原有标点符号的基础上参考各国通用的标点符号提出了《請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规定12种标点符号由当時教育部颁布全国,新中国1951年刊发了《标点符号用法》《关于学习标点符号用法的指示》从此标点符号才趋于完善,有了统一的用法。
中国无标点古文、銘文、碑文。为滿意,则需老学究嚼文断句,否则会误读其实意。
中国古文是有标点的,春秋時的《侯马盟书》中使用一条或两条短线表示标点,上面红圈圈出来的短横就是标点。(实为断句)。
出土文物銘文多有头尾,即起笔收笔,中无斷句,更谈不上标点符号,字头尾粘连,头,多写一年月日,尾子子孙孙永宝用。
出土后文字专家颇费思索进行斷句,就像切开粘在一起的粘糕。
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可涉及到中高考填空题,不得不留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