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那点事儿第三部 22

作者: 王驰1960 | 来源:发表于2018-02-27 19:09 被阅读0次

            就这样,我在大学毕业后不久,就辞职回了家。

            在离开中成以后,我没有挫折感,仍然自信满满。

          下一步我要做什么?我给自己制定了一个目标,先“闯闯”,然后再确定自己最适合的方向。

            那时候很多在京大学毕业生,都希望去中外合作企业或外企工作。在那里工作过的人,起码都有4个收获:

            第一,赚钱确实比较多。有的可以达到相当于同期毕业生在国企4-20倍的收入水平,这一点太有诱惑力了;

            第二,锻炼和提高。当时国内的改革已经是很有成效。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融入了很多西方较为先进的管理理念。如果能够到这类企业工作,那么就会有条件在实践中学到几手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

            第三,混人脉。在2000年特别是在1995年以前,中国应该算是一个外汇短缺的国家,为鼓励外资进入中国,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于外资企业不仅给予了很多高于国内企业的“超国民”优惠待遇,而且其职员在各方面都受到一定的特殊照顾。

            如果在这种地方代表外国企业参与国内的经济活动,可以快速结识很多对自己未来发展有用的人脉关系,这将会使我在中国透着复杂人情关系网络的社会中收益无限,而通过驻华外企,以“假洋鬼子”的身份去做事,确实有事倍功半的效果。

            第四,开眼界。改革开放的步伐在加速,这时候作为年轻人,必须尽可能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接触到更多新思维新理念。而在外企工作,可以有机会和很多国际友人做多方面多层面的接触,对打开眼界,肯定是非常有益的。

            恰好父亲有个老战友张叔告诉我,他的女儿,早我2年北外毕业,折腾了一大圈,跑到一家日本商社工作,每个月可以拿到千元收入,而且还是外汇劵,日子过得很是潇洒。

            在当时这“外汇券”可是个货真价实的好东西。

            很多人可能已经没有“外汇券”的概念了。当时的“外汇券”就是一种可以直接兑换外币的人民币。不过这种人民币和老百姓手里的钱不太一样,它可以用来买很多进口商品,但人民币却不行。

            “外汇券”和人民币表面是等值的,内在价值大约比人民币高30%或更多。

            这么算起来,张叔的闺女的月收入,相当于人民币1300多元。

            在1987年,月收入1300元是什么概念?当时在一个国家机关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一个月基本工资和其它各种补贴、奖金加在一起,最多也就不到80元,或许更少一些。也就是说,张叔的女儿那时候一个月的收入,比国家机关大学毕业生一年的收入还要多。

            那时候北京市民万元户已经不少,不过大多是个体户,这个队伍的万元户仍在快速壮大中,赚钱的示范效应是明显的,而且很有吸引力。

            前面介绍过,如果在1978年以前国内物资短缺的时代,即使你有钱没有票证,再多的钱也花不出去,到了我大学毕业的时候,虽然很多商品如粮食、肉蛋等,仍然需要票证,但实际上已经大大放松了,这时候只要有钱,就不愁花不出去。

            一个社会,如果有钱能够花得出去,那么人们就不可能不想多赚钱、赚快钱。张叔的女儿,她的收入对我当然很有诱惑力。人家一年就赚了个1.5个“万元户”,除非她是葛朗台,否则日子想不潇洒都难。

            不仅如此,她还经常跑里跑外,忙上忙下,结交了不少人,接受了不少新的东西,回到家里都是“一套一套”的山侃,张叔让他的闺女也给我传传“经”。

            我在张叔家和这个小姐姐讨教多次,她也不吝啬,告诉我很多门道,渐渐的我也明白了,她做的确确实实就是旧中国那种洋行洋买办的工作。

            她最后给我介绍了北京外国企业服务公司(FESCO)人事部负责人李叔。

            李叔告诉我FESCO是向外国企业驻京办事处或独资企业提供本地员工的管理型公司,每2、3个月都有一次新员工外语考试,他让我填表,等候下一次考试时间,只要考试合格,一定也会给我推荐到收入不菲的外国公司驻京办去工作。

            考试的内容包括商务英语和口语,我报名FESCO的英语和日语考试,并且很快就参加了一次英语考试,但是我还没来得及参加日语考试,就发现了一个更好的职业契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先前那点事儿第三部 2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xgmx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