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住青岛的纪先生称,他的女儿今年8岁了,上学问题却让他犯了愁。因为妻子太过宠爱女儿,不允许女儿上学,整天让女儿待家里,也不让女儿出门和小朋友玩…
妻子的理由很“充分”:孩子在外面会受欺负,所以不让孩子出门与人接触;孩子想学,但是幼儿园老师不想教,会委屈孩子,所以孩子上两天幼儿园,就不让去了。
为什么妻子会这样做?
最简单的解释是,她将自己在社交中的焦虑转嫁给了孩子。她在社会交往中存在挫败感,产生了巨大的焦虑,但她没选择通过自己的成长去解决这个问题,而是把问题外向投射到孩子身上。因此,产生了外面都不安全,只有家才安全的认知;别人都会委屈孩子,只有她才呵护孩子。
结果,造成了女儿同社会、他人的阻隔状态,即“社会剥夺”。
“社会剥夺”有什么坏处呢?
在心理学实验中,有一个著名的实验叫“恒河猴社会剥夺”。实验中,将一直恒河猴与它的群体隔绝,单独饲养。满足猴子的一切物质需求,但不让它与人或其他猴子接触。研究表明,隔离时间长的恒河猴与其他在正常环境下成长的小猴相比,出现了许多异常行为,如自己咬自己,表示害怕的怪相,走路身子摇晃,喜欢独自蜷缩在角落里。
对人来说,也是如此。
因为缺乏与他人接触的经历,孩子无法获得社会经验和能力,容易造成儿童心理发育迟滞,发展速度减缓,生理机能控制不良,记忆、智力、模仿能力的发展水平降低,人格的社会性发展受到阻抑等。
就像我们发现的“狼孩”卡玛拉,活到17岁,还是没有真正学会说话,智力只相当于3、4岁孩子。
妻子希望孩子好,但是却采取了最错误的方式。出于爱心的教育,最后却发展出影响孩子一生的非爱行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