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BBC的一部纪录片,也是我所看过的最伟大的一部纪录片。导演选择了14个不同阶层的孩子进行跟踪拍摄,每七年记录一次,从7岁开始,14岁、21岁、28岁、35岁、42岁、49岁一直到去年的56岁。导演的初衷是实验英国社会等级对不同背景孩子的塑造,几十年过去了,这些孩子在镜头前面对一个又一个犀利的提问,阐述者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生活观,让人感觉到了一种深深的恐惧。
Tony:伦敦下层的一个孩子,7岁时很顽皮,说要当骑师,14岁就当了学徒,21岁时说了一句让我印象很深刻的话‘这个世界不需要教育’,28岁当上了出租车司机,有了自己的妻子,算是下层人物中较为出色的一个。
Nick:一个郊区农场主的儿子,生活在一个只有一间教室的偏远地区。14岁时十分没自信,而考上好大学后自信心渐渐显现,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牛津,第一次离婚了,后来到美国任教,和第二任妻子平和的生活在一起。世俗眼中成功逆袭的孩子。
John: 富家三公子之一,典型精英阶层子弟,一路私立学校,7岁时就开始看金融周刊、股票交易,14岁开始渴求权利,品评政治,牛津读的法律,29岁娶了前保加利亚大使的女儿,自己的曾祖父就曾是保加利亚首相,一直拥有的是一种经典而高贵的贵族思维,就是自己确实比别人拥有更多,但就是要承担更多责任,就是要凭着自己的背景和能力对社会做更多的贡献。
Suzy:片中唯一的富家女,7岁时的第一个镜头就是在练习芭蕾,对自己未来的学校已经有了清晰的认识,14和21岁很叛逆,思想很独特,印象很深的一个场景是她的狗咬死了一只兔子,她皱了皱眉说“太恶心了,这是这周的第二次了。”采访者问:“心痛吗?”她回:“我受的就是这样的教育。”经常出国旅游,28岁时嫁给了一个律师,生活越发稳定,越来越知性越来越美。
Sue、Jackie、Lynn:贫民区三姐妹,印象很深的一个场景,他们的老师对他们说:“你们这些女生最大的愿望就是高中毕业就结婚生子,然后推着婴儿车在街上脏话连篇。”三个女孩子,两个19岁结婚,一个23岁结婚,毫无意外全都离婚,一个得了绝症,体型无意外全部臃肿。
人物还有很多,看完一身冷汗,精英阶层,中层,贫民阶层的生活轨迹和思想观都惊人的相似。每个孩子,都毫无意外的印证着导演的初始观念,阶层是存在的。
富裕阶层的孩子:回答问题始终不卑不亢,眼光很高,能够站在大局去思考问题,比贫民阶层的孩子更珍惜教育更加努力,更懂得自己想要什么。婚姻普遍晚,嫁娶的对象都是理智而又冷静的类型。对社会更有责任感。
中等阶层的孩子:对社会始终摇摆不定,可以往上,但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也会往下。往上爬的孩子,NICK,BRUSE,都属于十分努力、理智型,往下的孩子NEIL,都属于十分情绪化的孩子。
贫民阶层的孩子;毫无例外,全是贫民,大多经历离婚再婚的命运,结婚早。回答问题出现两个极端,十分自卑或十分自信,不愿承认自己的缺点。但是都觉得自己过得还不错。
这部纪录片最可怕的是会让人有代入感,三个多小时演绎了14个人的一生,看完后久久不能言语,再说说自己的总体看法吧。
1、对于婚姻
婚姻可以塑造人的下半辈子,无论对于男人女人,好的婚姻能让人再度焕发活力。婚姻的选择上必须理性,要明白自己想要什么。
爸爸曾经对我说:“恋爱和婚姻是两回事,恋爱对象找让自己心动的,结婚对象要像找生意的合作伙伴一样。首先把对方看成你自己最讨厌的人,抛开心动要素后,你能否提供给对方他想要的,而对方所拥有的身后的东西和品质是不是你所想要的生活所需要的。感性的婚姻不能长久,结婚就是做生意。”
2、性格真的可以决定人的一生
极度的自卑和过分的自信对人绝不是好事,但要做到不卑不亢需要很大的努力。
3、阶级确实存在
但是庆幸我们生活在中国,一个没有完全完善起来的阶层,通过努力,大概率是可以打一个翻身仗。
4、父母的可贵
片中的人几乎都承受了父母过世的痛苦,谈到父母都是泪水。所以,父母在的时候,多陪爸妈说说话,因为有一天终会分离。
5、稳定家庭的重要
片中小时候家庭稳定了学业大部分很成功。结婚后家庭稳定的大部分事业很成功。必须要让自己做到能拥有稳定情绪和理智能力。
短短3小时的片子,没法把全部的生活呈现出来,教育重要、责任重要、情绪重要、眼界重要,因为这些是幸福的能力......我们的每一步,都在为未来的生活打基础,真的要很努力,因为人生不能回头。
观《人生七年》有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