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0924287/b8256cc6db221846.jpg)
01
今天是七夕情人节,刚刚和家里领导在外面吃饭回来,一路塞车。塞车的罪魁祸首,是那些一对一对的痴男怨女。
他们纷纷外出,整个世界,爱意满满。男同胞们,自求多福。对于女同胞们,多说两句。情郎有风险,沦陷需谨慎!
多嘴的原因,都是因为这个月看过的《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
小说里头,两个主要的女主角,安娜和吉娣。安娜最终卧轨自尽,吉娣家庭幸福美满。
安娜,作为俄国文学史上最出彩的女性形象之一,具备很多让人喜欢的优点。但是,有一个很严重的不足,这个缺点也是造成她的悲剧主要原因。
她爱伏伦斯基,一开始就是因为他出众的外表,热烈的感情。可是,伏伦斯基在精神上,是一个平庸的人。
而安娜需要的爱情,需要的恋人,是完美的,是苛刻的。
对比安娜,吉娣一开始也爱伏伦斯基英俊的外面。但她经历过失恋之后,成长了。她更爱道德品质高尚,精神境界高远的列文。尽管列文的外貌很一般。
02
在《安娜·卡列尼娜》的第二部分,安娜面对伏伦斯基的狂热追逐,安娜和卡列宁感情出现裂痕,列文求婚被拒绝,吉娣失恋,小说里五个人的生活和精神状态都发生了变化。
吉娣失恋之后,心情悲愤,生了病,而且渐渐恶化。吉娣心绪恶劣引起全家不安。
家里请来一个所谓的名医会诊,什么都没诊断出来,也没什么好的治疗办法。
吉娣决定出国旅行,疗养身体。
吉娣一家在国外温泉疗养,认识了一个叫华仑加的女孩,吉娣跟她成为好朋友。
认识了华伦家之后,吉娣的精神发生变化,病情好转。个人也成长起来了。
与此同时,列文在自己的农庄,经营农活。
列文虽然出身贵族,自己也因为自己的出身感到骄傲。但是他很关心处于贫困的农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农民的生活。
他自己也尝试做一些农业改革,没有成功。就像托尔斯泰一样,终生都在为弱势群体谋取利益。托尔斯泰是俄罗斯的良心,列文则是《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世界里的良心。
吉娣爱上列文,爱的是他高尚的情操,以及善良的内心。对婚姻的理解和选择,吉娣比安娜高明。
奥勃朗斯基来找列文打猎,向列文讲起吉娣的情况。列文对吉娣的感情,重新燃起希望。
列文始终是爱着吉娣,只是他不知道她是否自己。
03
如果说吉娣的感情是单纯的,那么安娜的感情则是负责的。
她向往热烈的饱满丰富的爱情,但她又是克制的谨守道德的。最后她的情感击败了理智,一直被情感煎熬。
我想,对于现在的女性同胞们,安娜的例子是有所启发。
现在的人已经习惯了,以物质为基础的婚姻。
但有一点,我要为女同胞们点赞。就是现在的女孩,剩女很多。说明一个问题,现代女性,对待婚姻,很理性。
没有合适的结婚对象,为什么要将就?没有爱情为基础的家庭,何以为继?没有互相的尊重,婚姻怎么长久?
04
伏伦斯基,应该算是一个不错的情郎,年少多金,为人慷慨,相貌英俊,感情热烈,善于经营。
但有一点,精神境界庸俗,而且不花心思去理解安娜的处境。
但话又说回来,在现在的社会,绝大部分的男人,都比不上伏伦斯基。
那么,现代的男性,是不是需要检讨?剩女泛滥,男性至少要负一半的责任。是男人配不上女人,才造成剩女这样的境地。
所以这部小说,问世两百多年,安娜总是被世人同情,而伏伦斯基则总是被人责难。尽管伏伦斯基为安娜自杀过,尽管伏伦斯基在安娜死了之后,怀着必死之心从军奔赴战场。
05
关于安娜和伏伦斯基的关系,曾经有人发评论批评,说安娜就是个荡妇,通奸这件事情不可原谅,卧轨自尽咎由自取。
我想说的是,安娜是在伏伦斯基疯狂追求一年之后,才和他发生关系。而且,发生关系之后,安娜的心情,是极端的痛苦和愧疚,满怀悔恨,内心煎熬。
还有,在伏伦斯基追求安娜的这一年,丈夫卡列宁是知道的。卡列宁没有想尽一切办法去挽留他们之间的婚姻,甚至他是冷漠的,不关心的。更不用说尝试去理解安娜,也没有做更多的沟通去弥补感情的裂痕。
最重要一点,安娜并非刻意隐瞒与伏伦斯基的关系,她要求和卡列宁离婚,组成新的家庭。她需要完整的家庭和存粹的爱情,最后甚至不惜付出性命。
对于她的行为,还要去非难,有这样想法的人,不是读不懂,就是价值观扭曲。
06
小说给出来的启示,正是安娜所缺少的,对于爱情的追求,或者对于婚姻的追求,应该是先注重精神,然后才是肉欲或者相貌或者物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