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春节,除了年货,流感成了朋友圈的高频词。
孩子高烧不断,是不是流感啊?
感冒去医院,前后左右都是流感,奇怪,有种找到组织的感觉……
和客户约好时间谈项目,却得了流感,不戴口罩怕传染,戴口罩感觉不太好,怎么办?在线等,挺急的……
据中国流感监测网络2019年第2周(2019年1月7日-2019年1月13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内地南北方省份流感活动水平继续上升,正处于2018-2019冬春季流感流行高峰期。
检测到的流感病毒主要亚型是甲型H1N1,其次为A(H3N2)亚型,但也能检测到极少量的B(Victoria)和B(Yamagata)系。
流行性感冒(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症状通常持续2-4周,主要通过呼吸道分泌物飞沫传播,也可以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
被流感病毒感染后,会出现发热、全身酸痛、显著乏力等全身症状。大部分人会出现高热、头痛、全身酸痛、乏力、恶心、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可伴有嗓子痛、干咳、鼻塞、流涕,体温达到39-40℃等全身症状等。
流感传染性强,预防是关键
01.最有效的预防方式:打疫苗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
6个月以上的儿童就可以打流感疫苗,可向卫生防疫部门进行咨询,及时接种。
02.最高性价比的预防:勤洗手
勤洗手是预防流感传播最简单、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外出回家后,接触公共物品后,打喷嚏、擤鼻涕后,触摸口腔、鼻、眼睛前后,饭前便后等都应该及时洗手。
在公共场所洗手时,可使用纸巾垫着关闭水龙头,避免洗净的手因接触水龙头而造成二次污染。
03.最直接的预防:避免接触有流感样症状的人
流感患者是最主要的传染源,家里有人感染流感,建议尽可能隔离,尤其减少与孩子、老人接触。不得不接触时,可佩戴口罩,以降低感染风险。
在选择口罩时,最好用医用外科口罩,普通的一次性口罩和医用外科口罩看起来相似,所以购买时要看清外包装上是否写有“医用外科口罩”的字样。
当然,N95口罩的防病效果更好,但其透气性差,呼吸阻力较大,不建议孕妇或慢性呼吸道、心血管疾病患者佩戴,也不适合长时间佩戴。
04.最有益的预防:锻炼与营养均衡
加强锻炼、注意休息、避免劳累;适当多饮水,饮食清淡易于消化且营养均衡。这些良好的习惯可以增强人的免疫力,从根本上增强人抵御病毒侵袭的能力。
谨防掉入流感误区
误区一:打了疫苗就不会得流感了
很多人觉得打完疫苗就万事大吉了,再也不怕得感冒了,其实并不是。疫苗确实能预防感冒,但只会对流感病毒有效果,对由细菌或其他病原体引发的感冒却无能为力。
另外,流感病毒有很多亚型,而且流感病毒很容易产生变异,进而出现新的亚型,也就是说疫苗的作用性有一定的时限,病毒出现变异,之前打的疫苗功效可能减小甚至不起作用了,因此需要每年注射一次流感疫苗。
就算接种疫苗,也要半个月的时间才能在体内产生抗体,在这段时间依然会发生感冒。
误区二:感冒输液好得快
很多人觉得,“输液好得快”,于是一感冒就跑去医院要求医生输液,其实这是不正确的。
首先,输液是一种有创治疗的手段,易产生诸多安全隐患,如输液反应、血管炎等并发症,大量液体还会对患者心脏造成损害,增加心脏负担,甚至引起心力衰竭。
其次,静脉输液的药物与口服的药物都可以起到相同的作用,大部分时候两者的效果并没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可以选择口服药物就尽量避免使用注射液。
误区三:退热药稍有热度就吃
很多患者体温稍微升高就开始服用退热药,其实,对于38.5℃以下的发热是没有必要使用退热药的,只有当体温超过38.5℃才需要使用退热药。
误区四:药物效果不好就擅自加大剂量
有些人感冒后开了药,按照医嘱吃药吃了2-3天症状仍没有好转,于是擅自加大剂量,希望可以尽快治愈,其实这是不对的!
感冒的治愈需要一个过程,没有什么药物可以立竿见影,在感冒治疗过程中切不可以随意增减药物的用量。
误区五:捂被子治感冒
出不出汗与感冒能不能好没有直接的关系,而且出汗也不是捂被子能捂出来的,出汗是人体的生理调节,不会随便受到外界影响。
如果感冒过程中发现高烧了,那一般不是普通感冒,而是流感了,就更不能捂汗了,身体差的人捂汗很容易导致身体虚脱,如果确诊是流感了,要及时就医,不要自己在家胡乱吃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