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9062994/9af326dd2e0c16f9.jpg)
尕,是西北地区,主要是甘肃和青海汉族地区的方言。尕字,从小,从乃,最基本的意义是指形体上的小。所以它最普遍地用以来称呼小孩子:尕娃(含亲爱、亲切之意)。再往西的新疆则称尕子,亲昵之情会从那吃馕的嘴里溢出,在温和凝视着的眼睛里荡漾。而对于西宁人来说,这还不足以表达自己对孩子比岁月还深的爱,他们发明出“尕肉儿”这个称呼,听起来是有点肉麻,然而亲切味十足,尤其对母亲的心思——孩子就是从她们身上掉下来肉蛋儿。南方广东方言却会将尕尕一词转移称赞儿童服饰的漂亮。
由小娃娃向上延伸,年轻人会被在姓前冠以尕,如尕李(小李)、尕王(小王)、尕陈(小陈)。小姨被叫作尕姨,二十左右还没出嫁的大姐姐唤作尕娘娘,尕妹普遍指小姑娘,尕妹妹则特指心上人——西北民歌花儿里藏着掖着叠着太多的尕妹妹,那水灵灵的眼,红润润的脸,柳条般的腰,是抵御漫天风沙、无边苦旱、悠悠长夏的最好甘泉。江西的赣方言中也称小姑娘为妹子尕尕,称过于苗条的姑娘为尕瘦尕瘦的。
西北的食物也尕味十足,最普遍的就是尕面片,就是揪得小而薄的面片儿,好入味,是粗犷之地饮食精细化的一种体现,外形上相当于华北地区的揪面片,因分布过于辽阔,做法因地而异,口味因人而变。在西宁街头溜达,常能遇见尕三姐酿皮、尕西穆牛羊肉、尕西穆包子、尕张娃炭火烧烤,甚至是尕队长烤肉。水果摊上的小苹果被称为尕苹果,甚至有歌曲《尕苹果令》,不再尕的大妈们常跳起《尕苹果》的广场舞。兰州也有尕娃烧饼。非西北地区,河北大城县有尕尕汤,湖北崇阳、通城等地专对娃娃称鸡蛋为尕尕。四川有的地方称猪肉为猪尕尕,实在与大西北称猪肉为大肉大异其趣。
甘肃、青海的尕地名更多,如西宁有尕公园,贵德有尕让乡,循化有尕楞乡,海西州有尕斯草原。最典型的是甘南,三处最受欢迎的胜景都是尕乡:迭部的扎尕那——神仙居住的地方,舟曲的拉尕山——神仙喜欢的地方,碌曲的尕海——候鸟的乐园,都是小而精的秘境。青海海西州的德令哈市,海北州的海晏县也有尕海,相对于4543平方公里青海湖的浩瀚,这些几十平方公里的湖当然只能勉强被称为尕海。不过,这些地方都是藏区,藏语中的尕音是否通于汉语的尕义呢?而迭部县的藏区,每年农历十月后会举行传统民俗活动尕巴节,主要是舞蹈的狂欢,欢乐者都是四十岁以下的年轻男子。
著名的西北花儿《小伙子变成了尕老汉》,兰州民谣“砂锅里煮着洋芋蛋,炕上睡着尕老汉”,把老汉也称为尕,不知是否也是一种亲昵。不过,从内地的老话“老小,老小”中,也能读出,老人和尕娃,在精气神上是浑然贯通的。人生不就是一种循环吗?从小到老,从生到死,不受地域、时代、族群的限制。生老病死组成人生,古往今来构成时间,当你还是尕娃的时候,就尽情嬉戏吧,当你变成尕老汉了,就看着你的尕孙,淡然一笑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