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得知第一届都江堰熊猫山径赛被列位UTMB赛事组,完赛就可以将来直通法国环勃朗峰真正UTMB的赛事。于是去年第一时间就预报名了,就怕错失了报名机会。
今年因为疫情关系,很多赛事取消或者延期。就在熊猫山径赛开赛之际,上海又突发新冠病历,很是担心自己无法参加。获悉可以继续参赛,但是缺不想同伴Ninjia膝盖突发情况,在出发前一天决定弃赛。这让我总觉得这次赛事真是太多波折。
11月21日独自一人来到成都,错过了机场到都江堰的大巴,只能转辗成都市区和其他跑友汇合打车到都江堰。
其实很多选手对于这次赛事组委会很有意见,因为大部分组别,起终点都是不一样的,而且组委会也不安排起终点参赛人员的接驳服务。所以我们只能先到终点去领了参赛包,再赶到第二天比赛的起点住宿。
11月22日,正如预报一样是雨雪天气。50公里组别将近有千人报名,涌在狭窄的老街道上,在有点冷的刺骨的细雨中等待出发号角。
8点整跟随着大部队出发了,因为前几天一直下雨,青石板路很是湿滑。作为只求完赛不求名次的,我保守的缓慢行进。
相比较以前参加的越野赛道,这次的赛道本身看着不是太难,爬升也不是最多。但是由于雨雪,把土路部分变成了泥泞的泥浆路。
尤其我们50公里组还是继168,106和26组别最后比赛的,而我又是在队伍最后面的。可以想像一下那个泥浆路在近2000人踩踏之后是什么样子?
一脚踩下去,鞋子就很难拔起来,一定要靠登山杖费力支撑,才可以一步一拔的前行。有的时候,甚至连登山杖都被拔的脱节而出。
由于泥浆路的阻碍,很多人都是跑不起来的,单纯比走路的速度,我还是有点优势。所以时不时超过另外一个跑友YANG一段距离,每次停下来等待又发觉特别冷。所以延续了几次停顿后,我就告知他我到终点再等了。
第一个CP点,按照原定轨迹是13公里,但是临时调整到了16多公里。原本以为走了这么长时间,总算可以吃吃喝喝了。
不想这第一个补给点让人很是失望,除了开水和咖啡,没有热食。其他补给也就小番茄,香蕉和小面包,都是看了就不想吃的东西。
志愿者说CP2会比较多补给,就冲着这个期望继续雨中前行。但是来到CP2还是一样失望,这个时候已经在冰雨中前行了6个小时,特别想喝些热热的食物。但是志愿者告知连热姜茶都已经没有了,更不用说其他原本宣传所说的热点。
因为补给的特别不给力,听说有些选手就退赛了。自己觉得千里迢迢来到这里,不完成比赛实在是太亏,所以还是继续咬牙前进。
赛道还是一样,你刚以为走完泥浆路,把靴子裤子外面太厚重的泥巴蹭掉,马上又来一段全是泥巴的路段。泥巴,雨雪和冰冷一路相伴,真是不离不弃。
原本赛中的CP点一直是自己期盼的休整点和目标,但是这次真的一点也没有这种感觉。因为知道除了打卡目的,CP点对于自己没有了吸引力和期盼,因为由于天太冷,自己带的水都不需要太多补充的。
就这样一路失望的来到CP5最后一个打卡点,还是没有吃到任何有温度的食物。总算说是有泡面了,但是自己实在没有什么胃口了。原本想在这里等YANG,但还是觉得太冷,就先出发去终点了。
估计实在太放松,又知道自己肯定可以安全完赛,所以在这最后5公里的大平路,我竟然溜达了1个多小时。
淋了12多小时的冰雨来到南桥终点,组委会的终点仪式还算蛮正式的,自己也当了一回主角冲线。
然而传说中的终点补给还是没有看到,热点也只是泡面和咖啡而已。不过总算等了一段时间后,吃到了今天唯一的热食饺子。
看着自己浑身湿透而且满身泥浆的衣服,有一点觉得自己找虐的感觉,但是又为自己完成比赛沾沾自喜。或许这就是越野的魅力吧,让人痛并快乐自豪着。
整个比赛让人满意的是:
~路标标识足够多和明显,我这个路痴跑完也没有迷路。
~终点仪式感挺足够。
但是反观这次比赛,也不得不吐槽一下赛事组委会。
~后勤服务人员极度缺乏,赛事群里面的问题基本没有回复的。总是听任参赛选手反复提问自己猜测答案,有时还有些不愉快的争执。
~补给是我所参加的仅有的几个比赛里面倒数第2差的。除了饮用水,其他补给都不足。(第一差的连水也不够)
~比赛保险需要自行购买,也不给任何指导意见应该买什么样的保险。如果不是有热心选手提供信息,估计很多人都是毫无头绪。
~各种奇葩参赛装备要求,正常不能用常识理解的参数指标,也不作任何询问作答,任由选手自己猜谜。最后强装检查实际根本就是形式主义。
~完赛没有奖牌,不同组别完全一样的纪念品。无论什么组别,完赛衣服竟然都是薄T恤,也没有其他任何产品。
~很多人报名参加这个比赛是因为宣传说有积分将来可以UTMB直通,但是赛后更新就是UTMB改变规则,不再有直通。这个怎么都有点欺骗人的感觉。
结论:名声大的并不一定就是好的,以前做得好的也不代表一直会很好。比如这次的BY UTMB真的和其以往声誉有点不相符。
如果以后没有特别原因,应该也不会再有兴趣参加这个比赛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