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按贫富划分,世界上应当是有四种人。尽管世间的人并不是非富即贫,然而为了讨论问题的方便,在这里将富与贫完全抽象化和概念化,如此便不必对中间状态做出讨论。
第一种人是兼有物质层面的富有与精神层面的富有。这一类人是平常意义上最有身份地位和素质修养的成功人士,他们是不会认为自己的身份是由各种所谓名牌堆砌出来的,因此他们会有对“去标签化”的追求,他们的生活用品大多会以舒适为标准而定制完成,其使用价值已经大大超过了所谓品牌价值,所以他们并不会在社交平台炫耀。在他们看来大约只是购置了一件生活必需品,并不值得炫耀。若是举例来说,我认为最典型的便是《红楼梦》,书中的黛玉、宝钗和宝玉等自幼生活在锦衣玉食中,自是不必为吃穿发愁。他们爱读书,也有读不完的书,所以大概可以称得上物质富有与精神富有兼而有之。在他们的生活中,是没有金钱的概念的,他们自然不关心价格几何,只在意舒适与否。纵观全书,大约没有一字一句是提到姑娘们向他人夸耀自己的衣物用品,他们的贵族气质,是有文化底蕴作支撑的。也许小说与现实社会有出入,且清朝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现在亦有很大出入,但我想贵族身上所表现出的气质大抵相似,以书中人物作为例子大概也有一些可取之处。
第二种人是物质层面贫穷而精神层面富有的人。这种人虽然贫穷却能够安于贫穷,他们了解自己的经济状况,并在自己经济状况能承受的范围之内购置用品,所以就算是生活清减一些也无妨。他们的精神力量是强大的,对于这类人而言,名牌与否都不重要,舒适与否也不重要,只要可以满足日常的生活需要,他们就会继续追逐精神的需求,所以购物对于他们来讲就更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被我们当作榜样的“视金钱为粪土”的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贫贱不能移”的人等,大多都是这一类精神力量强大而生活清贫的人。这样的例子极多,2003年,俄罗斯数学家格里戈里佩雷尔曼破解了100年前提出庞加莱猜想,而过了7年,一个数学家小组才验证出他的结果是正确的。解开庞加莱猜想的奖金是100万美元奖金和一枚菲尔兹奖章,菲尔兹奖被誉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然而佩雷尔曼拒绝这笔丰厚奖金的馈送,同时称他得到的知识价值远远超出物质奖励。他对当地一家报纸说:“我对金钱或名声不感兴趣,为什么要为100万奔波?”有很多如他一般的人,在自己的领域内苦心钻研而不计回报。至于购物,对他们又算得了什么呢?
第三种人与第二种人正相反,是物质层面富有而精神层面贫瘠的人。这类人大部分可以称作“暴发户”,他们苦心经营也取得了很多物质上的财富,但是对于他们来讲,物质上的财富是最重要的,对于知识持有可有可无的态度。他们喜欢购物,尤其是购置奢侈品,他们会环游世界买当地的化妆品和名包名表等并以此来彰显自己的身价。由于缺少文化上的熏陶和学习,他们需要物件来证明自己的身份地位,从而获得自信。再者,这类人对潮流的追逐更为上心,某家奢侈品出了新款便一定要购买来表示自己在“富人”圈子里,期待以此来获得更多的尊重。几年前风靡一时的《小时代》系列讲的大约就是这样的人,他们挥金如土,时常把价格挂在嘴边,似乎能够说出来的成千上万的价格便是他们自己的身价。书中或者电影中也只能表现出他们的精明算计和学识浅陋,他们虽身着各种名牌,却掩饰不了从言谈举止中散发出来的目中无人和粗鄙浅薄。若一个人张口闭口都是自己获得了多少财富,而不思考如何去丰富自己的学识,那么无论他赚到了多少都无法填补内心的空虚。这大概也是《小时代》自面市以来便饱受诟病的原因吧,其作者以为靠名牌的堆砌便可弥补文笔上的缺陷,然而却适得其反。购物本身并无错,有钱人自然可以购买昂贵的物件,然而将总是将价格挂在嘴边,只会让他人感觉掉价。
第四种人是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双重贫穷的人。用一句俗语来说便是要“打肿脸充胖子”,他们十分在意物质上的贫穷,却对精神上的贫瘠不以为意,且他们更愿意巴结有财富的人,获得虚荣心的满足。这种人没有什么物质基础,却希望拥有价格高昂的商品,近来“套路贷”的猖獗大约更多是因为他们的贪心和虚荣心的膨胀。他们心里大约是自卑的,自知一无所有所以更急着表现,获得什么就恨不得告诉全世界。物质的贫穷使他们无法获得足够的知识,而求知欲不强更让他们获得财富的概率更低,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让他们依附他人生活或者从不正当渠道获得钱财。我认为大众对这类人的态度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来描述再恰当不过。据新闻报道,在深圳的李林喜欢追求新潮,花钱大手大脚,经常透支信用卡。经朋友介绍他认识了一个外号叫欧文的人,“首先借了五百元应急,分五天还,每天还六百元。”李林觉得他有钱又有义气,写了欠条。欧文转账给他后,李林还上了欠款。没过多久李林又借了六千元。但他每天得还两千元,连续六天还清,逾期每超一小时就要加五百元。李林还是决定借钱。此次还款并不顺利,李林的账面利息日益累高。欧文说还不起可以再借钱还利息,如此反复,利息每天还在往上滚。最终,李林的债务累计到十二万余元。这是不量入为出的购物酿出的恶果,也是他自己虚荣心的报应。
厘清了四种人之后,再讨论一下购物后喜欢炫耀的或者把购物当作仪式的人,在我看来,这样的人也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喜欢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生活的人。这一类以上分析的四种人都有可能,只是可能前两种更愿意分享一些书籍或者自己的观点,而对新购置的物件的分享只是习惯使然;而后两种人更多地分享自己的生活状态,譬如去了哪些地方旅游,又买了哪些昂贵的物件等等。对于这一类自然是无可厚非,因为购物已经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分享在社交平台上也并不是为了炫耀,仅仅是单纯让朋友知道自己的动态。
第二类是抱着炫耀的心态将自己购买的物件展现在社交平台。这一类是只有后两种人才会有的心态,将昂贵的物品上传至朋友圈等是为了得到他人的羡慕和夸赞,以彰显自己的身份,或者让他人知道自己是有能力购买这些物件的。这种心态便是十分病态的了,将价格的昂贵看作自己能力的显现,将他人的好评当作自己追求的目标,从根本上来讲还是自信的缺失。
总而言之,在自己能力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购买奢侈品并且分享至社交平台当然是无可厚非的,而若经济能力无力支撑,便购买普通的物件认真生活。其实,再昂贵的物件也终究是身外之物,我们更应该注重学习知识来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如此生活用品如何也便不那么重要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