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品”观念
我们的文化中有一种很奇怪的社会现象,对清洁工、营业员等工种往往是不屑一顾的,而教师、公务员、医生等职业是家长心中的不二选择,既稳定长远说出去又有脸面。只是分工的不同却有了高下之分。这是为什么呢?
直到看过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才明白原来这是中国特有的“流品”观念。
汉时实行察举制,顾名思义就是地方推选人才进中央,无疑是一种好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只是日子久了,制度就变坏了,推举就有亲疏。
到了魏晋南北朝,发展成了九品中正制,其时门阀兴起,世家兴旺,推选的人员渐渐成了世家大族的囊中之物,平民只能敬而远之。所以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贵族”的垄断局面。门第显现。
元时,游牧民族大显身手,即便统治了中原,却水土不服,语言不通,官不懂政。怎么办呢?以汉治汉,由吏辅助,做记录、交流、整理等等,学子无门,只能渐渐投吏。由此,官吏渐渐分家,分工细化。
明时,出了胥吏制度,更是规定吏不可考御史、进士,就是说当不了大官,进步了中央。不仅划分了等级,更是断了大批学子的出路。
清延明制,采用科举制度。进士,再入翰林,是清流,浮在上面,官运亨通;秀才、举人是浊流,沉淀在下面,永远不能超越。
分工有了差异,等级有了高低,职业有了贵贱,权利义务也不再对等。
故而,在人们心中,种地的,读书的,做工的,经商的,唱戏的,自成一流,各自有品。即使只是选择不同,却有了清浊贵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