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的人将控制未来,成为他们或被淘汰。
最近刚刚读完吴军博士的著作《智能时代》,感触良多。
如同前几次技术革命一样,马上要来临或者说已经开始的智能革命,也会对社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回顾历史,技术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进步,被后世的人们所赞誉;但对生活在当时的人们而言,技术革命所带来的更多的是对各行各业的冲击。
面对即将到来的智能革命,我们究竟该如何应对?吴军博士在书中告诉我们要做“2%的人”,实际上是在提醒我们应当尽快改变或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观念。具体来说,就是正确地理解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并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思维来看待和解决现代工业所要解决的问题,即“现代产业+大数据=新产业”。
前两次技术革命将人的双手从大量的重复性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智能革命则要将人的大脑从大量的重复性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经过前两次技术革命的冲击,人类已将机器变成了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工具。成为这“2%的人”意味着要接受重复性脑力劳动将被机器取代这一发展趋势,同时一方面努力寻求如何将人工智能应用于现代产业的结合点;另一方面专注于智能机器尚不能完成的复杂工作。
真正的工匠不会被机器取代,有创造力的大脑也不会被人工智能所替代。我们要做得就是积极面对人工智能技术,将其变成生产力和创造力的工具。
在我看来,机器势必会越来越智能,甚至科幻片中出现的高智能机器人,会思考的“中央电脑”等也将被人类创造出来。如果这次革命的尽头会出现具有自主思考能力的智能,那么在“工具”和“伙伴”的抉择中,人类社会势必将面临又一次巨大的挑战和变革。
以下节选了书中关于智能革命的论述:
智能能革命将要走的路和历史上历次技术革命的路会有很多相似之处。大数据和机器智能的趋势一旦形成,就不是人力可以阻挡的,虽然一些有识之士包括霍金,盖茨和马斯克等人担忧机器智能将会对人类社会造成方方面面的冲击,并且呼吁有节制的发展机器智能,但是智能革命的速度不会因此而放慢,甚至就连他们自己在利益面前,可能也是口是心非-马斯科特斯拉本身就是大量使用机器人的公司,而盖茨的微软也是在机器智能领域投入最多的公司之一。与之前的三次重大技术革命一样,智能革命对社会的冲击将是巨大的,还会影响到上至国家、中到企业、下至个人的命运。
从目前的发展来看,智能革命对社会的冲击甚至有可能超过过去几次技术革命。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分析其中的原因。
首先,信息革命本身带来的影响还没有消化完,全球信息化带来的效率已经使得很多人无事可做,很少人制造出来的东西就足够全球人口消费。在美国将近一半的人是不上税甚至从政府拿补贴的,从单纯经济的角度看,他们每天所提供的劳动仅仅是让自己生存下去而已,甚至还不够,他们对社会继续发展的贡献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的,在一个民主国家,这些人最大的用途就是手中的那一张选票,以至于政客们为了选票可以轻易许诺,然后把国家的债务和赤字越堆越高,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负面影响都花了半个世纪以上的时间来消除,而摩尔定律从1965年提出距今已经半个多世纪了,它带来的影响至今还没有消化掉,这时,智能革命又开始了,因此这次的冲击力度将将会是双重叠加的结果。
其次,今天的世界和200年前已经不同了,消化掉技术革命的影响要比工业革命时难的多。由于全球化,全世界已经没有空白的市场可以开拓了。英国人在十九世纪中期能够过上相对富裕而从容的生活,是因为他们只需要解决几百万产业工人的生活和工作问题就可以了。整个十九世纪,是用全球的市场,解决当时只占世界人口很小一部分的产业工人的生活问题,相对要比今天容易了很多。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智能革命所要替代的是人类最值得自豪的部分-大脑。以前,当各种各样的机器可以越来越多地从事人类才能做的工作时,人类还保留了最后的尊严和自豪感-机器不能思考。过去机器只是代替人的手,因此在农机和化肥出现后,农村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可以变成需要动脑筋的工匠;在流水线出现之后,工匠们没有了市场,但是蓝领工人可以从事白领的差事,由于机械毕竟不能完成智能的工作,因此人们最终还是找到了谋生的手段。不过智能革命的结果是让计算机代替人去思考,或者说靠计算能够得到比人类思考更好的结果,能够更好地解决各种智能问题,这时,人类会突然发现自己还能做得比计算机更好的事情已经所剩不多了。我们在上一章介绍过,智能革命中,计算机所取代的不仅仅是那些简单重复性的劳动,还包括医生、律师、新闻记者和金融分析师等过去被认为是非常需要脑力的工作。
概括来讲,智能革命对社会的冲击可以用强度更大,影响面更广,更深刻来概括。我们必须回答一个问题:当全社会各行各业的从业人数都因为机器智能而减少时,全世界几十亿劳动力怎么办?
当然,很多人会天真地认为,船到桥头自然直,劳动力会被自然而然地分配到其他行业中去。但是,这种劳动力的再分配一来需要非常长的时间,二来依赖于产生新产业。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