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是什么?书籍的价值何在?书籍即是人类理性价值的沉淀,也是人类感性思维的深华。
看起来书籍的价值值得我们震撼,但这些价值本身却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震撼,或者说书籍其本身价值对我们并没有什么重要的实质性作用。如何让这震撼的价值发挥它的作用,对我们产生影响呢?那就需要我们和书籍产生“链接”,这种链接就是我们时常强调的阅读。只有通过阅读,我们才能与书籍产生联系,让这浩瀚的书籍海洋中蕴含的震撼价值为我们所用。
接下来,我简单的从几个方面来探讨一下阅读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普遍性、突出性的问题,仅供大家参考:
一、老师,您推荐一些书给我们孩子看一看。
这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也就是阅读材料的问题。不仅仅是家长对于孩子阅读材料问题的迷茫,甚至很多成年人对于自己选择的阅读材料都存在这种迷茫,只是成年人表现比较隐蔽一些。其实关于学生阅读材料的问题,尤其是小学生,我一直主张让孩子自己去选择,家长可以带孩子去图书馆、书城中与其年龄段的区域去,在翻阅的过程中孩子必然能够找到适合自己阅读的书籍,这既能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习惯,也是对他选择能力的培养。但是让学生自主选择并不代表家长放任不管,有一些书籍中有明显不适合孩子的内容时,家长还是要做好把关,和孩子讲清楚其中的缘由,让孩子放弃自己的选择,或者换一种选择。这也是我一直强调家长要带孩子去图书馆、书城的初衷所在,这些正规的图书售卖地方相对于私人的小店铺,在图书质量上的把关还是值得信赖的。
二、老师,我孩子就是不喜欢看书,您有什么办法让他喜欢上阅读呢?
这是学生缺乏阅读的兴趣和习惯的体现。对于学生来说,兴趣和习惯都是我们在教育过程中重点保护和培养的,他比知识的本身要重要的多。
对于任何人来说,从来不缺乏兴趣,这种兴趣是我们人类独特的、与生俱来的一种天然的品质。这种品质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我们最初所展现出来的那种求知欲。很多的孩子会觉得我对学习没有兴趣,你为什么说我有求知欲呢?在这里让大家回忆恐怕难度有点大,我们不妨观察一下我们身边的3岁左右的孩子,你们会发现一个问题,这个阶段的脑袋瓜里有“十万个为什么”,每天拉着自己的爸爸妈妈问东问西,这就是我们最初的求知欲,也就是我们说的兴趣。其实我们最开始每个孩子都是有阅读欲望的,只是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后天的一些因素,比如父母的一些不耐烦等等,让我们的孩子最初的阅读兴趣慢慢的被磨灭。因此,作为家长,当孩子第一次问你为什么的时候,当孩子第一次缠着让你讲故事的时候,希望你们可以认真、耐心的并且慎重地对待这件事情,因为教育就从这里开始了,你的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一句不经意的叹气,甚至一个不起眼神,都有可能磨灭孩子潜意识中的求知欲。
对于习惯来说,我提炼了这几个词组:最简单也是最难的,最枯燥的也是最有趣的,最痛苦的也是最快乐的。这三组正反义不一一解释,我笼统地谈谈习惯的培养;因为家长问的是阅读,所以我单纯谈谈阅读习惯的培养。什么叫习惯,就是年年坚持、月月坚持、日日坚持,最终形成一种定势一辈子去做这件事情,这就是习惯。所谓阅读习惯,最简单、最粗糙的解释就是坚持每天越读,当然还有更具体和多元化的阐述,这里不做赘述。如何让孩子形成阅读习惯,我们家长要做到三点:家里有书,家人看书,经常聊书。这三点,尤其是前面两点看起来简单,坚持起来却很难。
三、老师,我孩子看了很多的书,但为什么写作还是写不好。
这类问题也是很多家长经常问的,虽然我很反感这种功利性很强的阅读,但我还是不得不认真审视这个问题。确实有很多的孩子进行了大量的阅读,但是确实写作能力没有提升。这里涉及了语文学习中的另外一个重要命题——“语言输出”,即写作;但今天谈的是阅读,关于写作的问题另篇再谈。为什么经过大量的阅读,写作能力提升不了呢?单纯从阅读一个方面来说可能要冤枉一下阅读了,因为写作除看,还要写,目前姑且假定学生有练笔,就单纯从阅读上来看,我们要着重审视这个问题:消遣性阅读。这种阅读与我们看电视一样,仅仅是为了打发时间,并没有进行实质性的阅读和理解,仅仅只是进入自己眼睛,并没有从眼睛进入大脑,更没有在大脑中进行精加工。我们可以理解为看到面粉还是面粉,没有将面粉做成包子、馒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