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完了闫学老师的《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一本书,开始翻开李镇西老师的《教育为谁》阅读。读李镇西老师的书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我读他的书的时候,为他的独立思考和勇于直言所震撼。正因为李镇西老师有了自己独立的思考,所以他才能够勇于理性的去挑战所谓专家的一些权威论调。从一开始的“皮革马利翁效应”到“第十名现象”再到与调皮、温顺等有关的性格决定论,李镇西老师都给予了理性的抨击。可以说,李镇西老师的文字的有一种唤起人们理性思考的力量。
在第二篇文章《教育为谁》当中李镇西老师提起过叶圣陶老先生说过的一句话:教育是农业。读这句话的时候,内心十分赞同!确实教育与农业之间存在着诸多的相似之处。如果说教育是农业,那么学生就是庄稼,老师就是耕种的农民。而现实却是,教师对于学生的感情却远远不及农民对于庄稼的感情。
我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对于农民是如何耕种庄稼的无比熟悉。可以说我再也没有见过比农民对待庄稼更加仔细用心的了。面对几亩几十亩的庄稼,只要农民去田里转一圈就能够准确的把握庄稼的生长状态,能够在第一时间知道庄稼得了什么病、遭受着什么虫害,然后及时的给予对症治疗;如果庄稼缺水,则无论多么困难,农民都会想尽办法在第一时间给庄稼送上水;如果庄稼长势不好,农民会适时的施以肥料进行营养的补充;甚至在病虫害高发的季节来临之前,农民们就会提前喷洒农药进行预防……农民们对待庄稼就好像一个母亲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呵护、细心观察。从平地松土,到播种施肥,再到守护种子破土发芽,慢慢长大,开花成熟……农民除了悉心呵护,就是耐心等待,他们不会抱有日产万斤,或拔苗助长的不切实际的幻想。他们会严格遵循庄稼的生长规律,绝不逾越半步。他们付出的是日复一日的勤劳和艰辛,他们从来不会对他们的工作感到厌烦,他们在工作的时候心里是充满期待和美好愿望的。
由此推及我们的教育,在对待我们的“庄稼”—学生时,我们又是如何做的呢?当庄稼生病—学生有困难的时候,我们是否做到了对症下药?当庄稼长势不好—学生遭遇挫折的时候,我们是否做到了及时施肥?当庄稼缺水—学生的精神贫瘠的时候,我们是否及时给予甘露的滋润?我们是否能像农民一样,准确地把握学生存在的细小问题?当农民发现庄稼有问题的时候,他们是坐立不安,食不知味的,而我们发现学生的问题后,是否也是如此心焦?我们在从事着同样的重复性工作时,是否也充满着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呢?
读苏霍姆林斯基、读佐藤学、读朱永新老师、读李镇西老师、读闫学老师,我敢说他们是教育田地里的优秀的农民,因为他们是用爱在耕种心中的那片教育田地。而我们呢?我们是否能够像一个合格的农民那样,用心耕种,无怨无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