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2018和2019这两年的思想活动总结起来基本上就是对两种思想的对抗。
1. 虚无主义
2. 不可知论
———————————————————
虚无主义有点像佛系,就是觉得人生中所有事情的重要性都是一样的。
虚无主义其实是科学理性的极端情况。这么多年所接受的科学教育强调的是,质疑人的主观判断和主观情绪,相信数据,相信逻辑。这种素养在科学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一旦把这种精神带到生活中,就造就了虚无主义。
对于普通人来讲,高兴与悲伤,成功与失败,生与死,这些都是有着极大不同,意义相反的名词,但是在虚无主义者眼中,这些都是等价的:高兴与悲伤本质上讲不过是人情绪的不同表现形式;成功与失败本质上讲不过是结果的不同表现形式;生与死不过是人存在于世的不同状态,它们之间都是等价的。
你可能不太明白上面的一段话。比如你去买袜子,有红色的和黑色的,那么你要买哪一双呢。你说你想要红色的,因为你喜欢红色,虚无主义者会问你,那你为什么不买一双黑色的呢?你说,我不喜欢黑色的。虚无主义者会接着问:那你为什么非要买一双能让你喜欢的袜子,而不去买一双你不喜欢的袜子呢……能体会到虚无主义者内心的质疑以及“众生平等”的信条了吧。
持有虚无主义这种信念的人很容易抑郁,我也曾经断断续续的抑郁过,其原因有两个:
1. 我这种虚无的理念不能跟这个世界相吻合,因为这个世界不是这样运转的:事情当然要分个孰轻孰重,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得优先解决重要的事情……所以虚无主义者在生活中过得一塌糊涂。
2. 实际上没有人是真正做到虚无的,主观是我们从娘胎里带出来的。不论我们质疑自己多少次,我们该喜欢什么还是会喜欢。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越积越深,慢慢的就抑郁了。
———————————————————
怀疑论是指怀疑真理是否是可知的。
还是同样的原因,这个观点在科学上是正确的。正是因为真理不可知,科学模型才会被一次次的推翻,不断的进步。但是一旦对这种质疑不加控制就出大问题了。
比如你看到了一只羊,我问你,你是怎么看到的呢,你于是从生物的角度给我解释了一通,那我继续对你的解释表示质疑,你也许会说是科学研究结果支持了你生物学角度的解释。你看,最后我们又要谈到科学,然而你永远无法说某一个科学发现是一定正确的,所以最后你没有办法证明你看到了一只羊这个事实。
这个推理结果真让人不寒而栗,那我们所看到的一切都是幻觉吗……
———————————————————
我想说说我现在对这两种观点的看法。
哲学思辨的过程其实就是辩论,脑海中的两个小人哪个获得了胜利,你就会持有哪种论点。
这两种论点都是无法从逻辑上被反驳的。当有人问你,你为什么会向往美好的生活的时候,你会觉得这个问题无法被回答,进而产生一种误解:既然我无法回答这个问题,那是不是我现在的观点有问题呢?其实你并没有错,这个世界上的有些问题就是没有答案,特别是触及非理性的问题,正所谓“爱一个人不需要理由”……
对于不可知论来讲,一系列追问的最底层问题是:你怎么证明你的证明工具是有效的呢,如果你使用你的证明工具来证明,那么你就已经假设你的证明工具是有效的了;而如果你不用你的证明工具,那么你将更没有办法证明你的证明工具是否有效。对于纯粹的不可知论者来说,这个问题没有办法被解决,那质疑更无从谈起。
不可知论的第二个问题是,假设真理是不可知的,那你怎么解释人类到现在为止的科学成就呢。所以,要么真理是可知的,要么真理不可知,而真理的某种表现形式是可知的,而且这种表现形式到目前为止来看,一直是有效的。
———————————————————
总结:
能让我最终走出抑郁的原因是一种信念:你想想,这两个问题每个都是可以直接终结哲学这个学科的问题,而现在哲学并没有被扼杀,因此这世界上一定有合理的解释来对抗这两个问题。
这两次“危机”教给了我很多东西。
虚无主义的经历告诉我除了理性之外,人毕竟还是个感性的动物,每个人都得拥有一套“很难察觉,又说不出为什么,而且无法被证伪”的主观评判标准。刨根问底的精神很好,但是挖到一定程度就不要再往下挖了,特别是当你触及主观的时候。
不可知论的经历告诉我,演绎逻辑不是万能的,经验是靠得住的,而且为了说明经验有多么靠得住,人类还发明了统计学。
———————————————————
关于抑郁:
抑郁其实就是因为想得太多。现在生活好了,一有空闲的时间大脑就容易胡思乱想,想着想着就抑郁了。所以治疗抑郁的最好办法我觉得就是让自己忙起来,别让自己想太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