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每到一座城市旅行,总喜欢感受一下大学里的魅力,尤其是名牌大学,在上海也不例外。
上海交通大学简称交大,交大这个名字我一直向往。那是一个高等知名学府,有多少学子在这里成才,走向祖国四面八方,又走出国门。
上海交大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之一,是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大学。
按照导游图倒几回地铁,终于来到交大。几乎要和交大亲密接触,还在向行人打听交大在哪?因为交大这个校门太一般了,远远看去没一点特色,说它是有钱人家的大门或者那个机关的办公地都行。
没来之前,在心里给它画像:一定是高大有特色大门,其实不然,太普通了,甚至一度产生怀疑,这是大名鼎鼎交大吗?门口石头狮子静静卧在哪里见证历史的久远。还有那醒目牌子清晰写着:上海交通大学。
此时,正是学校放寒假期间,很少有学生进进出出。看着校门自己犹豫了,门卫像个哨兵一样在站岗,注视着门前来往的行人。
想进去看看,人家不让进怎么办?大老远专程来一趟,进不去可遗憾了。人家可不管你专程不专程的,人家的任务是把好大门,履行职责是在正常不过了。
把自己打扮成学生样子也不像啊?装扮成老师那就更不可能。管他的呢,整理一下衣服,显得郑重其事点,趁着进出人的机会,我也大大方方混了进去。进入大门后,长长舒口气,悬着心算是落地。进来后,也没有目的去哪?感觉哪都新鲜,沿着门前的道路随意向前走去。
走在这里,心里生出一种爱慕和更想了解它们,看着一草一木都亲切,走起路来精神都不一样,自己羡慕有文化的人,更羡慕那些高等学府走出来的人。
不算大的校园,给人感觉太普通了。但哪种深厚的文化氛围,却深深扎在这里,让我感到每迈一步都值。没人打扰,没人注意。一个人在这里转悠,细心品味交大厚重的历史文化。
(2)一边走一边欣赏这里的建筑, 有几栋旧楼房看上去很久远,满目沧桑,似乎和校园的建筑不协调,在微风中依然挺立。这样的楼房如果放在街上一个地方,恐怕早被开发商拆了建高楼了,幸好躲在这里才安然无恙。
从外观上看,早已落后时代。近前细瞧,却让人肃然起敬,是十足的宝贝,是这里的骄傲,让我不得不驻足品味。它们像一个个影像见证这里成长经历,又像一面面镜子将这里的坎坷历程挂在了“脸上”。
细细品味这些“古董”,并且用手抚摸它们,感觉它们的温度。走进楼里,感受这里历史氛围,好像能看到曾经发生过的故事,一幕幕、一段段……
图书馆建于1918年,由1916年毕业班同学发起,社会各界以及师生共同捐资建造。因荣氏兄弟捐资最多,按章程建了荣熙泰铜像于馆之东侧,惜被毁。1934年又由老校长唐文治及校友发起集资金,在其东侧增建550平方米的书库一座。最多藏书达20万册。1985年由包玉刚先生捐资另建包兆龙图书馆,该馆落成后,本楼改做档案馆等单位办公用。
1995年照原样大修后,被定为“校史校友楼”楼内设有校史博物馆,林同炎展室,档案馆,校友接待室及校友活动室。
原址楼名新上院,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为三层楼房,顶层有钟楼,是南洋公学时期的大学部。我国第一个商务班曾经诞生于此,1911年12月底孙中山赴南京就任时大总统前夕亲临本校,在这里向师生们发表过重要演讲。
后为了纪念老校长唐文治将礼堂命名为“文治堂”,1947年到1949年爱国学生在此楼内组织过多次活动。1954年学校因原上院建筑年久失修,屋架楼壁倾斜,决定拆除重建。更名为“新上院”现为学校的主要教学楼之一。
工程馆建于1932年,由校友集资建造,钢筋水泥结构,原为两层教学楼。1947年为了纪念老校长业恭绰对学校的功绩。一度改名为恭绰馆,建国后恢复现名。1960年加建为三层,现为教学楼。
科学馆建于1947年,为了纪念孙科对学校建设的功绩,曾命名为 “哲生馆”,建国后改为现名,三层楼实验室用房,建筑面积2162平方米,现为理化中心和有关实验室用房。
大礼堂,原名“新文治堂”,为纪念前校长唐文治掌校之功绩而命名。1946年交通大学同学会推赵曾钰学长组织筹委会,募集资金建造,承包的大元建筑公司主管人,建筑师均为校友。1947年1月20日奠基,1949年落成。
这里安葬着两位革命烈士,1949年5月20日英勇就义。史霄雯(1926年—1949年)是交大化学系四年级的学生。穆汗祥(1924年—1949年)是交大电讯管理系四年级学生。他们在白色恐怖中,不畏强暴英勇斗争,壮烈牺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