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见网络上各种各样的讨论,多半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过是价值观的不同罢了。但也有一些言论,听起来似乎挺有道理,但又好像有哪里不对劲,待要反驳,又提不出明确的理由来,总之就是怪怪的。
直到上一周细读了《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一书,才发觉清楚、有条理地说一段话,或探寻一段话是否有逻辑有条理,原来还有这么大的学问。原计划昨日整理好导图与读后感,却尴尬地发现这本书内容太丰富,又或许和译本有关,一时间竟不敢说读懂了,只好缓了一日,沉淀一下,才敢发表微浅言论。
《学会提问》这本书,从本质上来说是教人全面、有深度、有逻辑地进行思考,掌握了方法,再加上刻苦的训练,就可以防止人云亦云,也就可以使自己的发言更无懈可击。
全文在整体框架上分别对论点、证据与论证进行了讨论。
论点也叫论题,是指一个人发表言论时的观点、所下的结论。
一般来说,每个人在发言时,除了对事实的叙述以外,总免不了加上自己的评论,如果一个人的发言颠三倒四,说了半天不知道他究竟想表达些什么。那么这个人的思维必定也是混乱的,交流起来就会很困难。
论据是证明论点的理由。
如果用“因为……所以……”来说,论据就是“因为”里面的内容,而“论点”则是“所以”里面的内容。一个论点必须有足够的理由,也就是论据来支撑,才能称之为论点,才是一个完整的结论,否则就仅是个人观点,有无道理则不能证明。而只有成立的理由才能够充分证明一个论点。
在确定理由、也就是论据成立之前,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要确定论据与结论中有没有容易产生歧义的词;如果有,那么就一定要证明说者与听者对关键词的定义是相同的。谈话时鸡同鸭讲的情况,就是因为对关键词定义不同造成的。
以今日周冲和张守涛两位作家的争论来说(具体见明天的文章),当张守涛指责周冲文章失了本心、一切向钱看,而周冲回应挣钱很酷、穷酸没好处、其他都是虚的之后,张守涛继续抨击周冲将钱看成最重要的、甚至比亲情友情等都要重要。
这段对话完全没意义,因为周冲的回答是完全冲着张守涛的抨击去的,完全没有提到、通用价值观里也并不认为钱比亲情友情更重要。因此在两个人对关键词的解读都不同的情况下,两个人的争吵完全就是鸡同鸭讲了。张守涛是在偷换概念。
当然,因为我个人价值观的问题或许也与这篇文章的读者不同,因此我们的结论也有可能不相同。
解决了歧义的问题,论证中还会存在的就是“假设”的问题,也就是在探讨一个问题的时候,往往会有一些大家默认的价值观,只有当价值观相同的时候,发言才能够唤起共鸣。比如柴静的《穹顶之下》中就包含着“大家都认为,健康比经济发展”更重要的假设。
在关键词定义相同、假设相同的情况下,一个论据是否成立就在于它是否真实了。事实上,在我们读到的大量煞有介事的文章当中,都存在着或证据造假、或言过其实、或断章取义等等的情况,需要我们在阅读时睁大眼睛,判断这些理由是否可信。
论证是通过论据推理论点的过程。
在确定了论据无误的情况下,由论据推理出论点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我们仍然要小心,因为作者可能会故意遗漏一些重要信息,以达到以偏概全的撒谎目的。而作者的背景、所使用的含有感情色彩的词语也能够对读者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因此也不可小觑。
除此之外,作者还可能在推理过程中玩弄论据,将因果倒置或偷换概念,以及其他的一些或故意或无意的错误,造成推理上的谬误。
也正因论点、论据与论证的复杂性,因此本书作者的观点就是:在不能获得足够信息之前,不要轻易下结论,也不要轻易相信某个结论,否则便容易被混淆视听、造成人云亦云的情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