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点多,我想起有件事,和闺蜜约饭。
周一那天,说好了明天见。但到了周二,但因为有事耽误了,又改到明天,就是周三......
今天,是周三。我赶紧给她发了信息,她快速恢复“一会在XX见”。
我庆幸自己没有记错。接着,给Q先生打电话告知他,我要出去,中午不在。听他的意思是,要回来吃饭。于是,我又捣鼓着给他下了一碗汤粉。
临出门前,又给他打了电话说,下了一碗粉在锅里,回来可以吃。他却说不回来了……
我问自己:“这是为什么?”
后来,才明白是我想吃粉。
做着一厢情愿的事,还不自知,却以为别人也需要。类似这样的事还有,比如,陪伴。
育儿专家一直强调陪伴,陪伴很重要,但并没有量身定制的“陪伴”。
于是,出现了很多种“陪伴”,幼儿时期,陪孩子玩耍;小学阶段,陪孩子写作业。逐渐演变为陪读,看似美好的共处,但双方并未达成共识。
曾看到一位高中生写,陪读让我压力倍增。
陪读,是把孩子所有的自由都囚禁在自己的视野之中。但孩子终归要长大,父母要慢慢放手让孩子自己成长。
否则就像刚才,我给L先生下粉,其实是我想吃粉。
写在最后
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其实不建议陪读。
只有慢慢放手,孩子才能在高中阶段更自主,更有理想和目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