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i黑马
作者:宋其霖
I黑马:2014年,互联网金融火得一塌糊涂:P2P金融,是创新还是传承?P2P公司跑路潮,是行业危机,还是生态必然?花果金融CEO惠轶,深度剖析中国网贷迷雾。以下内容,部分来自i黑马对花果金融CEO惠轶的专访。
连续创业者
惠轶说他不太喜欢“连续创业者”这个称呼:“原则上讲,我应该算是一个文科生。就是干的事比较多一点。创业可能是跟性格有关,喜欢折腾。“
本科学传媒、硕士学金融的惠轶一开始并不认可金融的零和性质,毕业后第一份工作是去IBM研究院做研究员,当时他觉得这是一件“又能落地,又能做比较有意思的事情”。在IBM全球最好的八个研究院之一工作的经历对惠轶的人生路大有裨益,他认为自己“做的事情看的比较远”。
但是研究院遍布大牛,那里出了四个诺贝尔和四个图灵奖获得者,惠轶感觉“这辈子干不出什么成就了“,后来他就去微软,做了surface的产品经理。
“08年出来做触控技术公司,做的还不错,被一家国企收购。当时整个业务也比较成熟,也不太需要怎么管,所以12年底我就出来了。闲不住,就在12年底到13年初就做了一段时间的天使。但是我天使做得比较失败,投的全都死了。感觉咱们干不了这事,还是自己干吧。”
13年行业开始看好P2P,当时惠轶的大部分同学、朋友都是都从事与线下P2P相关的工作。三个合伙人中其他两人都有P2P和民间金融的经验,加上有技术背景的惠轶,“三个都干成过一些事,该吃的亏也都吃过了。”
准备半年后,14年1月上线了花果金融。A轮拿到了国有资金的千万级融资。半年内撮合的成交额大概五亿,利润主要来自向借款企业收取的中介费。
大环境带动了P2P
谈及P2P的火热,惠轶认为,其实互联网的作用没这么大。不是因为它的模式很新或者说是因为具有互联网的用户体验服务精神:其实P2P的商业模式一点都不新。美国最早的一波是在06、07年,中国是在07、08年。七八年前都有的东西,何况2014年以前的市场上骗子数量还很少,用户体验应该更好。
惠轶提到了中国经济的两个数字,即2.2:1和100%。今年,中国债务规模与GDP之间的比例已经达到惊人的2.5:1,每完成1元GDP,就需要有2.2元的借贷做为支撑。再看企业,中国企业债务率已经超过100%,成为全球最高值。这也意味着在未来3-5年内,企业借贷市场将面临巨大的风险。
整个中国的产业环境已经发生巨变。如此巨大的借贷规模,传统的银行体系已无法支撑,百分之六十的借贷是通过民营金融来完成。
华尔街那句名言有云:“风险才是利润”。金融机构具备风险管理能力,能够通过在有风险的环境中化解风险,获得利润。但在中国当前垄断、半封闭的金融市场体系中,银行机构享受着低存高贷的谋利机会。中国金融机构奉行的是“安全”的“零风险的钱”。而进入2014年后,以前的“安全”没了,符合以前“安全”准则的客户已经越来越少。“两年前借钱给政府很安全,现在可能会有担心。几乎所有的行业都变成了债务高企,利润少、风险重,中国整体金融环境已发生了质的变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P2P获得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与市场经济接轨并服务于实体经济,其定价标准也自然由市场来完成。P2P则给储蓄者提供了良好的存储投资机会。储户将资金从银行移出,投入P2P行业时,用行动表明了银行存款利率低于市场资源配置的有效利率,同时也充分说明P2P充实了传统商业银行涉足未深的业务,并挖掘了其商业模式的盲点。
差异化的未来
这个行业可以分为几种模式:
一种是纯中介型,像拍拍贷,它就是一个市场,借贷根据意愿自行交易。不参与甄别,不承担其他任何部分。第一种是P2P是最早的,跟中国投资者的现实、产业环境脱节,不接地气,所以发展相对较慢慢。
第二种是全业务型,像人人贷。这种就是业务链从前端的一整套,借款、发掘、风控到最后债务管理的一些措施,其实就是一个没有存款环节的银行。其实就是一个线上的小贷公司或民营银行。它对风险有个比较好的控制。控制能力比较强,同时利润比较高。等于把贷款业务全部都在做了。它的所有风险都集中在一个平台上,所以它的抗风险的能力是比较重要的。
第三类就属于通道型的,相当于金融机构的柜台,通道只完成募资部分,借款人来自于担保公司的推荐,他们也相应承担贷后管理、风险控制等。惠轶认为:“实际上花果就是属于标准的通道型。具体来说什么叫通道呢?就是为资金寻找更安全的借贷方。借钱给国企、政府、有钱的人,保证他们能还钱,不用考虑去还钱。”
“所以所谓通道型更多的事一种商业模式的创新,各自发挥优势,跟传统的金融机构合作。我们主要是跟担保公司,像有利是跟小贷公司。通过跟落地的小贷公司合作让它们完成它们更擅长的风险管理,确保融资安全。风险分散的同时利润也被分散了。后两种哪种会成为主流呢,现在看来还很难说,但是今年的话,通道型更热一些。今年做的比较好的都是通道型的,比如像有利啊。宜信则算是全业务型。”
当然,现在市场出现了一些同质化。但是金融的本质就是标准化,前端差异化不符合金融的原理。金融本质上是一种投资活动,比拼的是后端对接的差异化是未来考研和比拼的东西。融产品的差异化体现在后端的资产上,前端的是整合之后一个固定收益的东西,不管什么金融都是这样。
谈到现在的P2P公司,惠轶认为跑路跟P2P本身没关系:“在中国,只要出现新概念新模式,一定会有山寨出来行骗。像电商团购登等,一开始也是繁荣一片,骗子跟跑路是行业的正常现象。行业会越来越规范,以前骗子两三天就能赚到钱,现在发现不行了,当骗子也得有两三个月的投入了,骗子也不干了。”
去担保化
P2P行业在国内发展还尚不成熟,大多数平台为了建立与投资者的信任关系,短期内都会选择不同形式的担保体系,并坚持刚性兑付。刚性兑付吸引大部分储户,从而架空银行存款,同时,增加了担保压力。担保体系绝对不能作为可持续模式来长期发展。
其次,由于当下P2P平台的担保体系尚不成熟,一旦金融体系出现较大的系统性风险,哪怕缩小至区域性波动时(如四川“汇通信用”担保公司跑路),整个担保体系就可能会被击穿。
担保机制,实际并没有消除风险,而只是将风险转嫁到了另一方,同时也让风险变得更加集中,因此一旦出现较大的系统性风险,担保机构并不能抵抗并承担相应风险,最终收益受损的还是投资者。P2P平台去担保化势必是个大趋势。
在他看来,P2P行业要想持久健康发展,应努力寻求并开展除担保外的其它业务模式。平台应按规范要求真实披露项目信息,投资者选择投资项目后自行承担投资风险。同时,投资者可依据对风险的偏好,自行选择购买相应的衍生品来对冲相应的投资风险。
打个比方,正如用户去4S店买汽车一样,商家会给用户提供盗抢险、玻璃险、进水险等多个保险产品,却不能承诺用户购买汽车后不会发生意外,但用户可通过支付保险费用来对冲掉发生意外的损失。
由此可见, 未来P2P后端的风险对冲市场将是一个大市场,继保险公司后,资产管理公司、投行等机构都可能纷纷涉足这个领域。
核心:忠诚的用户
惠轶认为,市场在未来P2P竞争会异常激烈:“比传统行业更激烈。像我们一个成立六个月的公司,其实面对的不是成立一两年的同时期的公司,而是巨头,银行、国企、上市公司甚至政府进来。它们会带着巨大的优势直接挤进来,更加考验你的竞争能力。竞争力无非是核心竞争力和防火墙。”
“核心竞争力方面,短期来讲,P2P不太担心说卖不出去,不会像移动互联网去担心供应过量:比如今天产生了五千个手机游戏,没有足够的人去玩你的游戏。只要收益率合理,你不会担心你的客户。”
“真正要做好的是对风险的把控,金融机构都是被自己撑死了。”
这里存在一个杠杆效应:杠杆就是处理风险的能力。金融机构管理的风险超越如果超越自身的能力,这样的杠杆就太高了,平常可能没事,但是一旦出现问题,就遮不住。杠杆要控制在合理的风险范围内。
同时要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和忠诚的用户。我们会特别去重视用户的运营。我们不是用卖东西的思维去做,而是更多的社交的方式。我们用户把自己叫果冻。
这跟传统的银行、传统的思维不一样。这样在用户忠诚度和成本上会有很大 差异。互联网具有天生的“病毒式传播”基因。风险控制和用户品牌做好之后,才考虑推广的事。
谈到推广,惠轶认为自己的公司“很奇葩”。
“你知道我们在推广方面花了多少钱吗?一万块钱。我们主要做口碑营销,培养一些发烧友。他们很热衷投资,网贷也成为他们主要的互联网投资手段,他们基本上投资网贷挣的钱比工资高很多。为用户群提供更好的服务、措施,优质的项目会更多的聚集用户。当然,以后也会有计划做推广的。”
进化之路
到最后P2P会变成新型的银行或新型投行,最重要的资产是跟用户建立的信任关系。其他的都是卖牌子。这两年对于P2P来说,交易规模不是最关注的问题。你在任何一个时代,提供一个年化10%收益率的产品,都不愁有用户。信任关系其实是靠品牌建立起来的,之后的事是水到渠成的。募资其实是一个相对简单的事情。总的来说,一个是资源和对风险的控制,核心是信任关系,最后才是如何募资如何推广。
中国的金融实际上是特别畸形的,用一个特别原始、特别落后的体系支撑到现在,成为全世界第二,再往下靠这个原始的体系支撑是不可能的。所以民营银行开放的事情肯定是要做的,而且量也会是特别大的。
惠轶预测,两年之内,产业将会洗牌。线上可以容纳两百家,现在是1000多家。数量是饱和,规模上还没有达到。现在看中国民营银行,整体160家,以中国的经济体量,中国至少需要两千家银行,这是远远不够的。
当然从银行的数量上来看,大家普遍觉得中国是需要两千家区域性银行或者做垂直细分市场的银行。P2P未来要么发展成为新形态的银行,要么变成新形态的投行。银行也会有一部分转化。
谈到未来业务的拓展,惠轶说:“我们会去做业务闭环,会像全业务型去靠,在一些特定市场和特定领域。”
也谈“情怀”
“我喜欢去冒险:如果在今天有一个很新的市场,商业模式很新,而且处在很早的早期,那我死活都要跳进去。”
“其实对于我们这么些人,属于赶上改革开放的尾巴。在美国待过的人都知道,现在中国的发展机遇是非常难得的,一个成熟的商业环境哪有那么多的机会。其实现在机会已经很少了,最后的时期已经过来,像互联网金融这样几年能出一个的机会已经为数不多了,很难再看到大的机会,无论传统还是新兴的,机会已经被占的差不多了。如果在给自己打分,应该是能打个60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