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ver win with violence. You only win when you maintain your dignity.
你永远不会以暴力取胜。只有保持尊严才能战胜一切。
——《绿皮书》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部爆款电影《绿皮书》。《绿皮书》收获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配角、最佳原创剧本三项大奖。
目前,《绿皮书》还未在全国上映,但是良好口碑却已口口相传,因为网络上早已有高清资源。
看看豆瓣的评分:8.9分!
奥斯卡近十年评分最高电影!
为了改变美国南部对黑人的歧视与偏见,Don Shirley带着勇气,前往南方巡演。为了确保自己旅途顺利、人身安全,他聘用一名意大利裔的白人混混Tony Lip做司机。
漫漫旅途,两人一孤傲刻板一粗俗诙谐,嘴炮不断,使得大多时间保持着轻松欢快的氛围,桥段不似《人在囧途》,却笑得更灿烂。
视角之一
黑人平权,只是一场梦
《绿皮书》以美国60年代为背景,影片十分全面地展示了美国不同族裔、不同阶级人中各种形形色色的人物,形成了生动又写实的社会风情画,生动的再现了当年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
作为艺术家,Don Shirley对品味和礼仪有着很高的追求,行为举止都与受过高等教育的上层社会人士一样,却在美国南方不能被白人所接受,受尽了餐厅老板、警察、酒吧里的白人顾客等等冷眼和暴力。
比如,Don Shirley和Tony Lip南下到了一所豪华的庄园,庄园主人很有礼貌地接待了音乐家一行。表演结束后,阿里想用洗手间,庄园主人拒绝让他使用给客人用的洗手间,只允许他用院子里一个简易棚子搭建的茅坑。
又比如,两人在伯明翰的一家高档餐厅,餐厅邀请Don Shirley去表演,餐厅经理对Don Shirley的钢琴才华和个人修养,不乏溢美之词,然而在实际行动上,对Don Shirley却缺乏尊重,给Don Shirley安排的休息室只是一间狭小的储藏室,更不允许Don Shirley在餐厅用餐,因为餐厅有“不接待黑人”的传统。
Don Shirley如此优秀,仍无法融入白人上流社会,更无法撼动美国南部对于黑人的种族歧视。
视角之二
温暖友情治愈孤独
“世界上孤独的人都害怕迈出第一步”,不过,我们要相信友情的力量。
一个白人油腻社会男和一个黑人孤傲艺术家在旅途中,注定是充满对立与偏见。这是许多电影捞金的视角。然而,《绿皮书》却巧妙的转了一个视角,走暖心治愈系,宣扬“友情治愈孤独”。
先说说老司机Tony Lip。纵使他身上有很多毛病,粗口、粗俗、粗线条,但他一诺千金,答应钢琴师要“安全的护送他到南方巡演,直到结束”,他做到了。
一开始,他一点都不愿意与黑人接触,为了钱才不得已为Don Shirley打工,到为契约不得不出面帮助Don Shirley,再到为Don Shirley的才华和信仰所折服,打心底接受了Tony Lip。
这种变化不是说教式的,而是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细节展现的,水到渠成,令人信服。
电影里的黑人艺术家Don Shirley生活富裕、才华横溢,但是却很少看到他露出笑容。少有的几次笑也是在为上流社会演奏结束后作出的礼节性微笑,往往是一闪而过,在这个笑容的背后是那颗不快乐的心和压抑的灵魂,他需要酒精的安慰。但是当Tony Lip强迫他一起吃肯德基、在酒吧和警察局解救他,到最后放飞自我与几位黑人一起合奏了一段爵士乐后,他的心不再是孤独的,他感受到了友情的力量。
影片坚定的告诉我们,两个身份、地位、财富、肤色截然不同的人,因为一段旅途而成为彼此生命中的意外,但友情的力量让他们彼此都变成了更好的人。
视角之三
消除偏见,光靠才华不够,更需要勇气
影片以美国60年代为背景,以种族歧视为线,通过点明“改变人们观念需要的不仅是才华,更是勇气”。
任何时代,任何地方,每个变革,每个制度上、观念上的改变都是很多人不断挑战世俗,用实际行动去感化,去说服,慢慢才发生的。
人事复杂的保镖,把黑人工人喝过的水杯扔进垃圾桶;纵然才华横溢,因肤色被另眼相待的音乐家,既已跳出黑人奴隶底层,又被白人社会排挤在外,陷入回不去也融不进的迷茫尴尬中。正如古典与流行音乐可以同存,西餐与炸鸡都不妨尝试一样,种族偏见的心墙需要通过接触与交流慢慢瓦解。
影片最后,一直忍耐的黑人音乐家终于鼓起勇气捍卫自己的权利,圣诞之夜在属于自己的群体中尽情弹奏,也不再需要用宝座和华服掩饰内心的不自信,两个人都有了新的成长。
故事循序渐进,和解和理解的过程让人感动,对民粹主义抬头的美国也不失为一剂良药,毕竟走出困境主动融入离不开面对面的沟通。
《“惊回首”影评》第20190226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