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因为你想要的太多啦~”
朋友的一句话让我醍醐灌顶,好像很多事情的缘由,就是简单这么一句话的事儿。果然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我跟朋友倾诉,吐槽自己,说我不喜欢自己这个样子,为了一件很小的事情纠结半天都无法做个决定,我会各方面全方位比较,最后搞得自己很疲惫,主要是心累,最后没做出决定,会对自己失望甚至自责。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陪我妈去市场买衣服。市场里有很多店铺,每一家都挂着玲琅满目好看的衣服。我妈会一家一家看过去,有的时候看中了,试穿之后也不错,但是总想着还有那么多家没看呢,也许有更合适的,而且价钱更好的。于是我们就悄悄把这家店大致位置记下来,说等看完其他家没有更好的了再转头过来把这件买下来。
完美的结局是,我们最后买到了一件非常心仪价格又不贵的好衣服,满载而归。
而事实往往是,傍晚6点了,我妈接到我爸的衣服,问:“你们怎么还不回来,我要不要先把饭煮上?”
发生了什么? 是我们看了一家又一家,走累了,疲惫了,发现后面也没有更好的衣服的时候,已经完全忘记最开始那家在哪儿了,怎么找也找不到,我妈又不甘心随便买一件回家安慰自己。所以,最终,是饥肠辘辘地拖着疲惫的身躯坐上了回家的公交,眼神空洞,两首空空。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找伴侣也是其中一件。
理想中的伴侣符合我们心中每一条美好的期待,于是我们找啊找,遇上一个只符合其中一点或者几点的,总有那么一两条是不符合的,于是我们心里盘算,嗯,ta应该还不是最终的那一个,不是我命中那个对的人,我不能在ta身上耗费时间了,我得赶快去找那个对的人。
这并不是完美主义,是贪。
希望到车站的时候,车子刚刚好到你面前。可是哪有那么多正合你意,相反,正如电影《超新约全书》里的台词一样:你想要的睡眠时间永远比实际多出十分钟;电话铃总是在你刚泡进浴缸的时候响起;打碎的永远是刚洗干净的盘子,掉在地上的面包永远是刚涂好果酱的那一面……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佛教里有三毒,又称三垢、三火,即贪,嗔,痴。
贪,是对顺的境界起贪爱,非得到不可,否则,心不甘,情不愿。
嗔,是对逆的境界生嗔恨,没称心如意就发脾气,不理智,意气用事。
痴,是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恶不分,颠倒妄取,起诸邪行。
贪,简而言之,就是好的我全想要,最好一件事情能集所有好处为一体,都让我给占了。
为什么想做的事情很多?因为当我们看到他人展示出来的人生或者生活时,往往看到的都是好的一面,光鲜亮丽的一面。而好的东西,是个人都会有想要的冲动。于是,我们看了很多,想要的也更多。
比如,有的时候,很多选择放在我们面前 ,可是我们却迟迟做不了决定。
为啥? 贪呗。
因为我们既想要A选择的这个,又想要B选择的那个,还对C选择的某一点念念不忘。
可惜没有一个选择会综合ABC三个选择各自最让你喜欢的那部分的,那怎么办?
有几个思维方式可以作为参考:
1.能出现在你面前的选择都不算差,差的你早就排除了
2.这几个选择之所以让你纠结,说明它们旗鼓相当,不分上下,没有哪一个是特别突出的。
3.综合以上2点,你选择哪一个本质上没有太多差别,只不过是你内心在作祟而已,毕竟你还没有去实践,那些“好处”是你想象到的,那些可能存在的风险也是你想出来的,美欧实践,根本没有发言权,就像小马过河那个简单的寓言故事一样。你脑子里那些想法都是基于别人的实践被告知而来的,并不是通过你自己亲身的体验得来的。他人的经验/忠告也好,不能全盘复制在你身上。
4.请立即行动起来。行动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说的这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眼镜一闭,选你脑子里最先出现的那一个,别想太多,就去做,足了之后,看发生了什么,看自己是不是损失了很多。要相信自己的选择就是最好的,不存在一个更好的更完美的选择。
以上,希望对你有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