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要和小伙伴一起去参加《幸运手帐》作者付萌薇老师的线下分享活动。
早上看到活动群里大家的聊天,我也愈发期待这场活动了。
(1)
这次活动是朋友安利给我的。
在此之前,我并没有太关注这位作者。我的朋友虽然不做手帐,但是她很喜欢这位作者,给我安利了好几次。
上周朋友跟我说想去参加活动、并且把报名链接发给我的时候,我是有些犹豫的,但是后来还是决定去了,反而比朋友先完成了报名。
报完名之后,我开始忐忑起来了——因为我对这位作者一点了解都没有。
我想起朋友在知道我做手帐以后,就把《幸运手帐》这本书借给了我,然后一直在我的书架待着,朋友借我的其他几本书倒是看完了,这一本却一直没动。于是我决定在活动之前,把这本《幸运手帐》看完。
我决定成为一个手帐er也是不久之前的事情,为了准备明年的手帐,我最近开始专门会看一些手帐方面的书,把自己对手帐方面的空白都补起来,然后再找一找我在手帐方向的可能性。
《幸运手帐》这本书看起来其实很快,每天半小时,3天也就看完了(其实还能更快一些的)。不得不说,收获很多,也让我明年的手帐体系思路更清晰了一些。
对作者有了一些了解之后,对这次活动的期待感又提升了不少。

(2)
今天夏天开始,我开始积极参加一些读书会的活动。
我以前有些社交恐惧,大概是内心自卑吧,觉得自己不善于说话,也不是那种能吸引别人注意的人,所以在人多的地方尽量的低调,不让别人注意到我,每次被cue到要讲话或是表演之类的,我会觉得非常的紧张。所以每次必须要参加的社交场合,我都尽量让自己成为一个小透明。
如果是有选择的社交,我会尽量避免参加那些人多的活动,和认识陌生人的活动。这类活动都会让我产生很大的压力。
可以说那个时候的状态,就是“一个人呆着觉得内心很孤独,但是又不想去进行社交活动”。
所以离职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除了和我关系非常好的姐姐、闺蜜,以及无法避免的社交之外,我基本不和人交往,关在自己的世界里“独善其身”。
这里的“独善其身”,的的确确是独善其身。
那段时间里,我学习新的技能,积极看书,认真做计划手帐,把自己的时间都安排在了学习和成长上。当自己的内心慢慢富足之后,也就慢慢自信了起来。
然后突然有一天,我觉得我应该走出去拓展一下自己的社交圈子了。

(3)
第一次参加活动,也是上文提到的那位朋友安利的。
活动一开始自我介绍,全场二十几个人都盯着我的时候,我整个人紧张的浑身都在发抖,还好顺利的介绍完了自己,也让我发现了自己必须要改进的地方——畏惧公开场合讲话。
为此,我还专门在樊登读书APP里听樊登老师讲了基本有关演讲的书。
在我之前写的一篇文章《摆脱恐惧,走出社交舒适圈》中也提到过,我第一次主动参加活动的经历。
那时候虽然内心对参加活动还是有些抗拒,但是又敌不过想要尝试的念头,原本已经想要拉朋友一起参加了,后来想想我不应该总是躲在别人后面,别人做什么我做什么,应该尝试去当一个领头人,于是在给朋友发了邀请链接之后,在她们回复我之前,我自己先买好了活动票。
从那之后,我经常会一个人去参加一些读书会的活动。

(4)
出去参加活动,我是抱着这样几个想法参加的:第一,就是吸收外界不一样的想法;第二,尝试分享自己的想法;第三,结识一些积极向上的朋友,拓展自己的社交圈子。
虽然是有这样的想法,但我在参加活动的时候并不会刻意引人注目,依然要保持低调,毕竟这是别人的主场,作为参加活动的人,必须要做到最起码的尊重。
记得有一次参加读书会,我边上坐着一个人(中间隔了一条过道)。那次老师讲的内容我非常有兴趣,听得津津有味。但是我边上的这个人全程都在玩手机,一开始甚至手机还没有开静音,不仅如此,老师讲到一些观点的时候,还经常性的插话提出反驳意见。我想这样来参加活动,大概就是想来找一些存在感的吧。
我在参加活动的时候,会很珍惜那些分享的机会。比如说基本上每次参加的读书会活动,都会有自我介绍的环节,另外老师在讲书的时候都会有一些互动。
起初我在自我介绍环节都会紧张的不行,后来参加的次数多了,并且观念上也发生了改变之后,分享自己的故事对我来说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
这里所说的观念,其实就是我对于“即兴演讲”的理解。
最初我一直不喜欢这种“即兴演讲”的场面,是因为自己非常在意别人对我的看法,觉得自己说错了别人就会笑话我,说得不好就会被人喷,又觉得自己实在是说不出像样的话太丢人。由于存在这样的“恐惧感”,所以愈发地不敢说了。
但是后来听樊登老师讲《即兴演讲》这本书,后面分享了他本人的演讲经历,说到如果你只为自己考虑,也就是想着“我会怎么样”“我能得到什么样的评价”“别人会不会喜欢我”“别人会不会接受我的观点”这样的问题的时候,台下有一个人离开都会让你十分受打击,因为太关注于自己了。如果换一个角度想,“我讲的内容能给对方带来什么”“我希望对方能学会什么?”的时候,就会放松很多。
之后我带着这样的想法去做分享的时候,我就会轻松很多。
当然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一个特点,就是可能在讲话之前思维还是混乱的,心里也会打鼓打得很厉害,但是一旦开始讲了以后,逻辑就会被慢慢地整理出来,然后等我讲完的时候发现,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就不紧张了。
所以现在我有不少的灵感都来自于参加活动时进行深度对话时的灵感闪现,我很享受这样的感觉。

(5)
人大概就是要这样一次一次突破自己才会慢慢成长。
以前我很不愿意参加社交活动,即使觉得孤单,也要不肯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因为外界有未知的恐惧。
然而现在,我很乐意去挑战自己的可能性,也许在我身上有一些才能,是被恐惧感压制住的,我需要冲破恐惧感,去找到自己那些未知的才能。
有挑战,才会有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