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奇怪,为什么在我承认了儿子的很多无意识的重复行为问题后,他的这些问题竟然不治而愈。
从眨眼睛,到摇头,到耸肩膀,到抽搐胳膊,他的这些行为让他在人群中显得很"与众不同"。如果知道我有多么想要纠正他的问题你就可以明白当我选择"无视"这些在我看来多余的动作时我的内心有多抓狂,多无奈。有多歇斯底里,就有多无可奈何。[捂脸][捂脸][捂脸]
这种"无视"怎样摆脱"不管教等于不负责"这样一种悖论侵吞的危险,我得感谢我的父母亲,我的原生家庭让我成为自己变成一种可能;我得感谢伴侣,是他的包容让我"为所欲为"地在书的海洋里天马行空,让我遇到了心理学;感谢孩子,他们的行为让我不断反思我们的亲密关系,继而竟然疗愈了我的"内心小孩";我更感谢自己,是这个不放弃,不抛弃的自己转角遇到爱,爱上自己然后勇敢地把"怨天尤人"转化为一种"悲天悯人"。
阿德勒的分离课题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的使命和目标,生存的意义。作为社会客体存在的孩子,我虽然给了他们生命,但是他们不是我的,他们是社会产物,理应回到社会去锻造,而起点就是发现他的"自我"。而我的认可和接纳就是一种自我发觉的助推器。
我无意识里做了儿子这种行为的行为载体,让他的行为存在具有了"落地"后被化解的可能性。所以他自愈了。
生活心理学认为,任何行为都有行为载体,一旦两者对接,这种行为就有了它存在的意义。而桥梁就是分析。
我最大的梦想就是有一天,我可以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找出行为的原因,通过阿德勒的目的论找出隐藏在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继而用认知心理学中的abc洞察认知–情感–行为之间的微妙关系,通过叙事心理学中的讲故事聆听生命的玄机……
相信还有更多的心理学流派和心理学分支等着我去学习,我要做的只有一点:集百家之长,成一家之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