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曾看到过暖姑娘缅怀本兮的文章。说实话,本兮是谁,我不了解,然而也不需要刻意去了解,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消息会主动来敲门,将一切好的、坏的、真的、假的一股脑的丢给你。暖姑娘的文字跟名字一样总是暖人心的,那次的篇首却是愤懑,有的是对新闻工作者的不满,愤怒于对博眼球的重视和对生命的轻慢。本不想多管,因为现在世界就是这样运转着,不管喜欢与否。
好事问了下度娘,结果叫人失望。一条讲抑郁症自杀,一条辟谣假死,一条讲生前是美女,一条讲英年早逝,尽管文章的内容大同小异,标题却各有各的卖点,最可笑的是还有一条官方辟谣死因的消息。想想前不久乔任梁死时也是死因漫天飞,暗暗下了决心,若是哪天万一进了娱乐圈,死前一定要在讣告里注明死因,如果死得实在不光彩的话,至少先准备好辟谣的声明。
既然谈到了新闻工作者,那就提一下最近看过的一部电影《导火新闻线》。一部由电视剧延伸出来的IP电影,对于总是没办法把人脸和名字准确对上号的我来说,片中唯一认识的就只有吴孟达了。
豆瓣评分6.9,因为剧情设置的关系,被指抄袭13年韩国的《恐怖直播》和16年美国的《金钱怪兽》。为此我把《恐怖直播》也看了一遍。剧情的主线都是悲剧角色用恐怖袭击取得话语权的戏码,光从这点上来说,被指抄袭也无可厚非,但从侧重点来说,《导火新闻线》侧重于媒体工作者的态度,而《恐怖直播》则是对执政当局的控诉。
电影基本上保持了香港商业片的水准,情节设置一环扣一环,值得一看。全片的主题很明确“Stay Hungry,Stay Foolish”,这句因乔布斯闻名全球的话语。最初出现在七十年代中期的杂志《Whole Earth Catalog》(《全球概览》)最后一期的封底,出自创刊人斯图尔特·布兰特(Stewart Brand)。
Stay Hungry,保持饥渴,无论是电影还是现实,传统的纸媒在网络的挤压下,新闻工作者在这方面做得无可挑剔,甚至有种饥不择食择人而噬的气势扑面而来,一如片中所说的,新闻是一个“有故事就炒大它,没故事就编故事”的行业。(以下内容涉及剧透)
影片开始没多久,就抛出了凯文卡特(Kevin Carter)镜头下的那张《饥饿的苏丹》。
Stay Foolish“拍照还是救人?”,二选一时该选那个,影片中这个问题被轻飘飘的带过。然而这个问题最终吞噬了凯文卡特。理智告诉我,他没有救下那个小女孩,但这照片改变了世界,救下了更多的小女孩,他并没有错。
然而当看到下面这一幕的时候,才发现理智和情感可以割裂对立。
Stay Foolish随着主线的发展,达叔扮演的角色用炸弹绑架了一票人质,来取得话语权。是的,取得话语权,而并非复仇,在试过一切合法途径之后采取不合法的手段也想要达成的合理诉求——“修改一罪两审”,让罪人伏法。“一罪两审”,比起那个讨薪、八卦、甚至爱护环境更受媒体和大众的关注。
“一罪两审”的本意是为了保护市民的利益,当它成为错误的保护伞时,司法机关没有“法理不外乎人情”这一条,达叔也没有利用同情心要求特事特办,而是在法律不完备时要求修改法律,在我看来这才是法治的根本。当然这里也少不了港片中爱提的权力底下的暗箱操作。这里有许多值得玩味的东西,见仁见智。
前面也说过,这是一部侧重于讲媒体工作者的电影。自然少不了媒体工作者在事件发展上的作用。此时媒体开始划分了阵营,一方坚持“没有新闻就编一个”,
Stay Foolish另一方则认为“做新闻的不需要更加不应该,不见血不收手”。
Stay Foolish事件就在这三方的反应中发展,愈演愈烈。不同于《恐怖直播》的悲剧收场,香港电影通常会给个让人多少有些欣慰的结局。尽管会因此让有些人不满,抱怨如果没有最后的天真会更有意义。虽然明知这样很天真,甚至很傻,但这又何尝不是对主题的呼应,“stay foolish”。
现实什么样,不用赘述,每个人都在努力的过好各自的生活,那样的天真或许真的不适合在现实中存活下去,所以在电影中看到了那样的天真,那种傻气,我总是欣慰的,刚出象牙塔时的我,也抱着同样的天真,只是那分傻气,不知还能保持多久。
“Stay Hungry”,求知若饥,“Stay Foolish”,片中翻译为虚心若愚,然而我觉得也许翻译成保持初心更为合适,保持着最开始的天真,那份傻气。
片中的主角们曾以《饥饿的苏丹》中的秃鹫自喻,一心盼着人死,靠吃尸体活下来。仔细想来,新闻工作者成了秃鹫,那他们带给我们的又何尝不是一块块腐肉呢。但我相信,每一个刚成为新闻工作者的人一开始想要的并非这样的生活。电影开始没多久有这样一句话:“原来,当我以为我找到了一份想做一辈子的工作的时候,首先要弄清楚,我能够付出的到底有多少”。这里面包含的,应该不仅仅有“对工作的喜爱,愿意为之付出多少”的这一层含义,应该还有“即便是为了工作,也不能逾越的——底线。”
Stay Foolish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