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是个旁观者,我有一百个理由说“生涯发展”理论没有用——
特质论会被质疑,因为某些人用短而高效的非正式测评取代科学测试,并不能使人洞察到真正自我。
即使是使用科学完整的问卷,测试出的自我特质也只代表当下的某种心理状态,而这种状态是发展变化的,尤其是中学生阶段。
偶然事件在生涯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被重视,每个人的生涯都不是规划出来的,凭什么给下一代谈规划。
发展论说,每个人都应该充分体验阶段角色,为下一个阶段做准备,可是事实证明,只有反思人生,你才会发现,大部分人对下一个阶段没有明确的准备意识,那只存在成功人士对过往人生的反思之中。
外部世界的探索速度赶不上世界的变化速度,我们很难真正预测未来职业的趋势。
“平衡论”所谓的多角色“全人”发展的理想教育理念和应试教育的“唯分数论”的教育现状产生了鲜明对比,家长也知道孩子除了学习者还应该是实践者、娱乐者、子女等等,可是仍然敌不过高考指挥棒的威力,往往是在家长的支持甚至威逼下,孩子不得不保留学习者的角色。
清晰的愿景的确能够激发行动力,可是没有体验、没有认知过得人生,往往得不到真正的愿景,你强迫他去畅想美好未来,得到两个答案居多,第一,我想不出来;第二,我想出来的并不是我真的想要的。
真正行动力强、自律能力强的人,不需要生涯发展的辅导,因为他们对自己有明确的计划,当然信息的拓展和科学决策的方法是他们需要的。而行动力不强的,即使我们教给他行动的方法,他也不一定能坚持,关键是,他压根就不想坚持,他觉得活得舒服就好,为何难为自己。这似乎是个悖论。
Bright(2006)用原发性特质和继发性特质梳理了生涯辅导象限图,但他把两种特质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上,真实的情况是这样吗?
生涯建构系统的发展性架构把人分成精虑、暂倾、迷失、冲动四种类型,那么,是不是一个人是否能得到好的生涯发展状态,其实是可以被预测的,那么,迷失者的干预方法是什么?有效吗?
灵活、理性、乐观、毅力、积极、行动力等的心理素质作为重要的元认知被强调,那么,是不是生涯又回到了心理学的层面,他作为学科独立存在的意义为何?
从特质到发展到适应到平衡到建构到混沌,越来越多的因素被引入生涯发展的研究领域,可是,一旦学科研究领域大而全,是不是学科的实用价值和实践性就会降低?
我对生涯理论的继续自我发问
问题十:学习生涯,是为了确立职业目标吗?我发现,非期然后果构成了我的生涯,那么,“期然目标”又有什么作用?该怎么设定呢?
问题十一:价值观会变吗?不同年龄阶段,价值观截然不同,但带有该年龄段的共同点;同一个人的不同时期,价值观在变化,因为视野和人生阶段的变化;因为某些重大事件和特别的人(奇异因子)价值观会变化;价值观还因为社会、家庭的影响产生,而非个人气质性因素;那么,会变的价值观,对我们有什么指导意义?
问题十二:自我特质会变吗?性格因素只有30%-40%来自于个体,其余来自于环境的影响(观点来自于《澎湃的福流》),兴趣和能力与元胜任力密切相关,自我效能感高,能力强,感兴趣的可能性才大,那么,自我认知有什么用?
问题十三:职业认知有用吗?职场变化太快了,职业形态的更迭瞬息万变,对趋势的预测往往因为视野的限制不具指导意义,那么,职业信息怎么认识,又起什么作用呢?
问题十四:高考6选3,不以个人特质和职场信息为基础,应该以什么为基础呢?田忌赛马?博弈理论?学校指定套餐?家庭背景?似乎与国家“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相违背?
问题十五:美国、英国生涯教育和高考改革开始较早,比较成熟,有没有可借鉴意义?我们本土化的特征又是什么?怎么做本土化的改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