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七年:从7岁到56岁,看人的一生变化

作者: 东风阁主 | 来源:发表于2018-08-22 14:54 被阅读52次

    纪录片《人生七年》采访了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小孩:从7岁开始,每隔七年追踪他们的变化,一直到56岁,按照原来的规划,明年还要拍新的一集,也就是他们63岁。

    01. 富人还是富人,穷人还是穷人

    英国有一句谚语,叫做:给我一个7岁的孩子,我可以告诉你,他长大之后的样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7岁看大”。

    1964年,一位叫迈克尔·艾普特的青年导演,做了一个社会心理学领域长达半个世纪的追踪研究。

    他想回答一个问题:出身阶层能决定一个人的未来吗?

    艾普特采访了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14个七岁孩子。此后每隔七年,艾普特都会重新采访当年的这些孩子,记录他们的状况、倾听他们的故事。

    他的采访记录形成了一部纪录片,叫做《人生七年》:你可以看到这十四个孩子在7岁、14岁、21岁、28岁、35岁、42岁、49岁、56岁的状态。

    纵向追踪:1964~2012年

    他们有的来自于伦敦富人区,属于富裕阶层;有的来自于中产阶层;还有的是来自贫民窟甚至福利院。

    虽然来自不同的阶层,言谈举止大相径庭,但在7岁时,都同样无忧无虑,惹人喜欢,梦想着做到任何他们想做的事情。

    然而,事实是残酷的。这些孩子长大以后,来自富裕阶层的孩子从牛津、剑桥的法律系毕业,成为著名律师。来自中产阶层的孩子成为了教师、公务员等,维持了中产生活。而来自贫穷阶层的孩子没有上大学,成了搬运工和砌砖工。

    02. 教育真的那么重要吗?

    当我们对比来自两个阶层的孩子时,不仅应该看到表面金钱财富上的区别,还应该看到那些隐藏在表面之下更关键的因素。

    第一,是成长环境。

    它不仅会影响到孩子的品行,还会直接影响他们的智力发育。

    从心理发展的角度讲,贫穷家庭的孩子,在语言、记忆、自我调节等脑功能发展上,都受到了限制。

    一项智力研究表明:孩子聪明与否,只有2%是来自于基因的贡献,而绝大部分是来自于环境的影响。

    基因的表达,需要丰富的环境刺激,而贫穷家庭的孩子,所处的环境相对匮乏。即使他们本身具有优秀的基因,也无法被唤醒发挥作用。

    在纪录片中,你会看到那些来自富裕家庭的孩子,7岁时就已经在阅读《金融时报》、《泰晤士报》和《观察家报》,聆听甲壳虫乐队的歌曲。这些丰富的环境刺激,不断地促进这些孩子的大脑发育。

    富裕的孩子从小阅读广泛

    而来自贫穷家庭的孩子,有的在街头打架,有的孤单寂寞,一整天都找不到人说话,缺乏来自环境的有效刺激。

    贫穷的孩子自由得多

    丰富的成长环境,并不等同于优越的物质环境,这其实是父母、学校对于孩子成长关注的结果。

    第二,是教育。

    一个成为著名律师的富家子弟说过:你没法给孩子任何实质的东西,但良好的教育会让他们终身受用。

    片中有两个阶层固化的例外,都是由于教育。

    第一个例外,是一个来自中产家庭的孩子,叫Neil。

    在最开始的那一集,7岁的neil自信可人,可以说是当季的“颜值担当”。

    7岁时的neil

    但后来,他因为考试发挥失常,去了一所较差的大学,不到一年就退学去建筑工地打短工。

    28岁时的Neil

    等到了28岁再采访他的时候,他已经变成了四处漂泊、吃社保的流浪汉。从中产沦为底层。很显然,这是个反面例子。

    第二个例外,是一个来自乡村的小孩,叫Nick。

    他父母都是农民,在14岁接受采访的时候,他非常羞涩,眼睛都不敢看着镜头。

    7岁时的Nick

    但Nick很爱看书。一本关于行星的插图绘本唤起了他对科学的兴趣,老师曾热情地鼓励他:“你平时那么爱看书,一定很了解飞机的东西”。 

    老师不经意的话语,却让Nick感受到了信任与鼓励,从此,越发痴迷各式各样的科技书籍,用心专研科学知识

    他说,是这位老师的引导促使他进入了科学的大门。 

    21岁那年,Nick顺利考入了牛津大学就读物理系。

    28岁时,因为英国紧缩学校经费,于是移民美国做核电研究,并来到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教书,迈入了精英阶层。

    在美国当教授的nick

    曾经害羞、不自信的Nick在走出牛津校门以后成为了一个充满自信,令人如沐春风的学者,见证了他从乡村小子到大学教授的转变。

    7岁~42岁的nick

    虽然在婚姻中也遭遇过失败,但更多获得了社会的认可。当一个人拥有了知识,他的视野变得开阔,他拥有了更多的机会,他可以轻松地发现限制他的天花板也就只有方寸大,向前走一段,头顶就是广阔的天空。

    03. 受用终身的东西:教育和阅读

    这部跨越半个世纪的纪录片,展示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家长能留给孩子受用终身的东西,只有教育——无论是家庭教育或学校教育。

    然而,并不是所有家庭都有条件,给孩子良好的教育。所以,孩子往往受限在原先的阶层。

    但我们也发现了例外:就是来自乡村的男孩nick,他是怎么跨越阶层限制的呢?

    你也许发现了一点:nick小的时候,就非常喜欢看书,也因此得到了对他至关重要的鼓励。

    之后,他更是痴迷于阅读各类科技书籍,并在这个过程中明确了自己的兴趣和人生方向。

    跟随着这个方向,他进入牛津刻苦学习、做研究,最后可以在美国的大学任职教授。

    Nick的故事给我们的启发是:阅读和教育,两件同是反人性的事情,给了这个乡村男孩进入精英阶层的机会。

    然而,小孩能获得什么样的教育,谁都无法完全保证。因为有太多不确定的因素:经济条件、自身的态度和努力、临场发挥等等。

    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就是给孩子提供阅读的条件,让孩子具备自己寻找兴趣和人生方向的能力,就像nick一样,并去完成自我实现。

    有研究发现,9岁以前,是儿童阅读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叫做“学习阅读”;9岁以后,儿童则是“通过阅读来学习”。

    9岁(小学三四年级)是一个阅读敏感期,儿童是在“学习阅读”,以初步掌握阅读的这个工具。孩子在三四年级的时候学习成绩容易分化,除了课程的难度加大以外,很多的时候是因为阅读能力没有跟上。

    而9岁以后“通过阅读学习”,掌握了阅读这个工具以后,就可以通过书本阅读来丰富自己的知识、阅历,那么到18岁的时候才过渡到“功能性阅读”。

    儿童时期的阅读,最主要的,是在阅读中产生乐趣,并逐渐形成阅读能力。

    让孩子建立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也算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馈赠之一了,因为可以受用终身,而不是只在片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生七年:从7岁到56岁,看人的一生变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yqyi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