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通识50讲-35道德

通识50讲-35道德

作者: 果大喵喵 | 来源:发表于2019-11-21 08:34 被阅读0次

    #Righteous

    "The  word righteous comes from the old Norse word rettviss and the old English word rihtwis, both of which mean “just, upright, virtuous.”  Righteous is not just intrinsically moral, it’s also intrinsically moralistic, critical, and judgmental.

    By 《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righteous means  “arising from an outraged sense of justice, morality, or fair play.” Too obsessed  with  righteousness leads  inevitably  to  self-righteousness,  which means “convinced of one’s own righteousness, especially in contrast with the actions and beliefs of others; narrowly moralistic and intolerant.”

    “Can we all get along?” That appeal was made famous on May 1, 1992, by Rodney King. The truth is, we are so easily divided into hostile groups, each one certain of its righteousness. We are all stuck here for a while, it is so hard for us to get along. It is not only about race relations but about political relations and the collapse of cooperation across party lines. 

    World  peace is a very romantic wish, but keeping competing ideologies in balance, systems of accountability, some degree of conflict among groups are better than violent means in the name of righteous ends, which may even be necessary for the health and development of any society. 

    We’re all stuck here for a while. Let’s try to work it out.”

    - Jonathan Haidt

    上一节我们讲到经济增长对个人和社会道德的影响,这个单元开始进入“社会学”, 接着上节的思路,我们继续来研究人类社会的道德问题。

    在这之前,几篇其他主题的文章里,我们已经开始有意识的接触到了一些道德之困和道德难题。比如那个电车难题,很可能大多数的人都会直觉上选择牺牲那一个无辜人的生命,继而保全另一车道上那5个人的生命。但其实那后面还可以再引发出一系列的问法。比如,如果并没有可以变道的装置,但此时就在列车即将开过来的上方桥上站着一个胖子,而你正巧站在胖子旁边。这个胖子看起来身体健康状况极差,情绪也非常低落消糜,徘徊在桥上不知道要做什么。但这个胖子的体重足以阻挡一列疾驰而来的火车,从而可以解救被绑在轨道上那5个无辜的人。

    现在请问你,你会不会亲手把胖子推下去?以此挽救那5个人的生命。那中间很可能既有女性,还有孩子。

    这时,大多数人可能都不会选择去推那个胖子。

    那如果我们把题目再改一改。你没有站在胖子旁边,但是站在一个控制按钮旁边。只要你伸出一个指头按一下按钮,那个胖子就会刚好掉落到下面的车道,阻挡住火车,同样可以挽救那5个人的生命。

    请问这次你会按下按钮么?

    如果你的选择有不同,那么同样是杀死那个胖子,为什么你会有不同的选择呢?(不管你选择什么,果大温馨提示,那句话怎么说的来着?“不要吃的太胖,会被杀掉的!”。。)

    1. 道德源于感性

    我们大多数人在被问到一些跟道德有关的问题时,都会有一个虽然可能说不出原因,但相对明确的答案。那是出于我们个人的道德意识,所属文化和群体的影响,当然还有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心路经历,以及见识判断等等。

    作者乔纳森海特是个心理学家,很善于提出各种古怪刁钻问题。他就是要研究为什么不同的人,在面对同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的选择。甚至同一个人在面对类似的问题时,会有不同的答案。作者指出,我们的道德选择看似“很有道理”,但其实是来自我们的情感。那些“言之凿凿”的理由,都是后来理智给情感选择提供的理论依据,用来“自洽”的工具而已。

    之前推荐过他的《象与骑象人》,骑在大象上的人,几乎从来不可能指挥动大象的,大象想往哪里走,你只能乖乖的坐着跟着。这就是我们的现实,甚至在做严肃的道德选择时也是如此。如果我们真的像作者一样仔细考究自己每次的道德判断,经常会发现我们所谓的根据常常都是不那么统一的。

    在我们的内心系统组成里,其实有很多的“分部”:有内心感觉,本能反应,情绪,直觉,它们来自我们的“爬行脑”和“哺乳脑”。大多数的时候,做出决定的都是这些来自感情的“小人儿”,一番激烈争吵之后声音最大的那个最终做出决定。这也就是作者所说的大象。而理智在这过程中能充当的角色,就是想尽办法为所有这些小人儿找到各种可能的,冠冕堂皇的借口。也就是骑象人。

    你可能会不太同意,道德与公平,正义,和整个的社会安定和谐有关。这么严肃的问题,怎么会是人感性的一时情绪化的选择呢? 

    如果你这么想,说明你也属于支持“理性道德主义”。这里就要说说道德的起源,历史上关于这个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三派。一派认为道德是人天生就有;一派认为道德是在人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在社会和交往中学习经验得来的。还有一种就是道德理性主义,认为道德是每个人通过推理而掌握的。这最后一种说法在历史上曾经是主流。我想这大概和文艺复兴时期倡导的“个人主义”,主流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说有很大关系。

    历史上有一位名叫图列尔的研究者,把“道德理性主义”归纳为一句话:道德只与两样东西有关,一是看你的行为有没有伤害他人,二是它有没有损害公平原则。比如之前游行时有人趁乱浑水摸鱼顺手牵羊,比如不走正规渠道塞红包走后门,都是分别违反了以上两条原则,是人们公认的不道德行为。

    但是还有很多的行为无法被纳入这两条,同时一般人也会认为是不道德的,比如某个婚姻关系过于错综复杂的知名学者,又比如对食品甚至现在到了对病人,对胎儿进行基因改编的行为。他们大多既没有伤害其他无关人员,也没有触动大众的公平利益,但我们就是觉得他们不对。那我们做出此判断的依据又是什么呢?

    也许这些问题极富争议的原因,正是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德公理所致。

    2. 道德的酸甜苦辣

    我们一直以来倡导的主题之一,就是要承认自己的无知与不理性。只有承认这一点,确实的谦卑下来,才能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比如感性做主的背后机制。

    前面介绍过作者关于大象的理论,我们的情感系统中有不同的“模块”分支,作者在此基础上提出,面对道德问题时,我们的情感有六个维度的判断依据。而不同的人,在这六个维度上会有不同的侧重。也就是说,我们并不是在六个维度上给予了相同的权重,或者说“份额”。作者形象的把这个理论称为道德的六种口味。就像很多南方人会偏爱甜味,中部潮热地区的人偏爱麻和辣,北方人更偏咸味一样,人的道德口味,也和家庭环境,成长经历,文化氛围等等有关。

    这里就不一一列举每一种维度了,挑几个典型的让大家感受一下,因为“好不同的口”而能引发多大的争论。光是粽子就能掀翻友谊小船,更何况是转基因。。

    比如说有一个维度是“公平与欺骗”。具体的例子可以是人群中有更倾向于“利己主义”,有更倾向于“利他主义”的。人为了自己的生存,为了更多扩散自己的基因,会首先考虑自己利益和安全。但人同时也是社会动物,需要合作更需要他人的认同。所以我们会对群体中那些说话做事不靠谱,不可信赖的人,感到道德上的厌恶。即使他们并没有伤害到群体中的大多数。

    我国的古代圣贤王阳明提出过“良知理论”: “良知,就是不经思索就能感觉到的道德标准,就是情绪的判断。即良心是一种情绪反应。” 可见作者的观点,还与东方文化有异曲同工之处。

    我们对道德判断不仅受到情绪的影响作用,常常还持有双重系统。比如对待他人很可能会更严厉一些,而对待自己的事情上,则又会千方百计的找“合理”的借口。现代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成长过程中人的迁徙,我们大多数人都会离开熟悉的地方,进入陌生的领域。但这同时也意味着,我们少那些熟悉了解我们的人的监督和指导。

    于是生存于全新的城市,就只剩下自觉,全靠一个人内心的坚守。

    3. 道德与政治

    作者还提到了人们的道德偏好,与整体社会政治决策,政策运行的相互作用和关系。

    比如一说到美国,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自由,独立。宪法规定如此,并且根植于人们的血液与灵魂中。美国的民主党提倡公平,正义,道德,每一个都听着政治正确。然而多年来,却是共和党赢取民心与选票。可见当面对和自己真实利益相关时,经济学提醒我们:不要听人们说什么,而看他们怎么做。

    总的来说,作者使用了科学心理学的方法来研究道德问题。通过实验,对比,试图找出我们不同“道德口味偏好”背后的逻辑。道德可以只是朋友圈里发发牢骚,传播鸡汤的“大词”。但道德也可以更加贴近生活,而不仅仅是抽象的和说教。道德应该成为一种灵魂的滋养,一种对人心灵的释放。尤其是在这个经济发展,信息爆炸,人的情绪会跟着波动,纠结,困惑的时代。

    道德可以是情怀,更应该是觉悟。

    最后,以一个离我们不太远的真实历史事件为文章的结束吧。

    1945年,杜鲁门上台,他当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该怎么结束二战。最后,美国人选择在长崎和广岛扔了两颗原子弹。代价是:日本死了几十万无辜的平民

    当时原子弹的设计者。奥本海默无法获得内心的安宁,他去求见杜鲁门。按照《杜鲁门传》的描述,奥本海默在杜鲁门面前“自怜自艾,牢骚满腹”。而杜鲁门非常坚定地告诉奥本海默:“不是你的手上沾满了鲜血,而是我的手上沾满了鲜血,这件事情你不用再想了,交给我操心吧。”

    我们都知道2颗原子弹杀死了几十万人。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如果没有那两颗原子弹,美国很可能会因此死掉几十万军人。

    没有容易的选择。

    通识精读35

    乔纳森·海特, 《正义之心:为什么人们总是坚持“我对你错”》

    这些书也值得读:

    2. 乔纳森·海特,《象与骑象人》。原书名直译是《幸福假设》

    3. 赖特,《道德动物》。

    4. 弗朗斯·德瓦尔(De Waal),《灵长目与哲学家:道德是怎样演化出来的》。

    5. 柏拉图,《蒂迈欧篇》。

    6. 布莱恩·史蒂文森,《正义的慈悲》。这是一本讲述美国版“呼格吉勒图冤案”的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通识50讲-35道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yrzi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