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关系之长辈
#The second-half life, is the fairy tales of autumn
"The glory of young men is their strength: and the beauty of old men is the grey head."
“强壮乃少年人的荣耀;白发为老年人的尊荣”
- Proverbs 20:29 《箴言》
#人生的下半场,是秋天的童话,具有别致的美
昨天探究的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今天的话题是“老年人的童话故事”。
的确看起来是两个“不怎么相关”的事物。直觉上说到童话,一般应该是小孩子,或者也至少是青少年阅读的领域才对。怎么还有专门写给老年人,或者说,关于老年人的童话呢?
1. 我们需要更深刻的认识老人。
流行的说法是“孩子是我们的未来”。
这句话是错的。孩子有他们自己的未来,孩子更多的是这个世界的未来,不是我们的未来。
我们的未来,更接近现在的老人,那将是我们往后日子的预演。
之前研究小说的时候提到过,思想实验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意义。通过读书,通过理解和体验他人的生活经历,可以让我们看到事物的变化发展规律,特别是那些因为性格和环境而造成的结果。“提前预习”帮助我们减少犯错的可能。
如果想知道自己未来的道路会通向哪里,在不同的人生驿站将会有怎样的心境,可以先过去和“当地人”聊一聊。这就是另一种的思想实验,它甚至能提供给我们的大量的实证案例。通过与“过来人”的交流,达到对未来的预先认知,了解他们的经验知识。内心变化的具体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什么,是什么经历促成了他们对人生的总结与想法。也就是知识下面的东西 - 洞见和智慧。
2. 浅显故事下的深意
童话的故事大都语言通俗易懂,并且充满趣味。这看似简单的背后,却常常蕴涵着深刻而重要的意义。童话,是有关人生旅途的寓言故事。
之前读过坎贝尔的英雄之旅:年轻人都要离开家,经历种种考验和探险,找到自我,收获幸福,之后安心顺服的承担家庭和社会的责任。
然而很少有故事描写关于王子和公主在一起之后的事情。白发苍苍的王子和公主,将是另一种人生场景。他们又将展开怎样的故事? 年轻人的故事中,梦想与挑战的魅力是不言而喻的。可当进入成熟期,进入下半场,看似趋于平淡的人生有了其他的任务,新的使命。
童话与神话,传说不同。神话表现的往往与宗教启示有关,传说,则更表现出某些历史事实。
而童话则让我们跳出历史,消除宗教。起始于生活的场景,直接进入梦幻的想象世界。
童话体现出的,是人们对所处现实生活,对想要打破常规的一种心理诉求。这种情绪不是一种简单的“高中女生”式的多愁善感,而是源自内心最深处,对人生希望的热切表达。
童话更接近真实。
童话故事里的主人公大多源自生活里的普通人,情节也都更和生活琐碎贴近。所以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和相传。在过去科技不发达的社会里,人们普遍寿命更短,于是如何在有限而短促的时间里,尽可能的展现人类的美与力量,尽可能的实现青春梦想,自然成为时代的主题。
而随着卫生、医疗水平的提高,长寿不仅仅成为愿望诉求,更将成为现实。这提醒我们,社会应该更加关注老人的生活需求,心理健康。如何对待现在的老人,也预示着未来我们将如何被对待。
3. 智慧老人
童话,神话故事中其实并不乏老人的形象,并且常常是以“智者”的面孔出现: 魔戒中的甘道夫,西游记中的紫阳真人。只是他们通常作为“配角”出现。他们用过人的智慧,深刻的洞见,总在关键时刻出现,引导和帮助年轻人脱险。老人的角色似乎天生就是成为铺路石,处在社会阶层中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
而这本书融汇了艾伦.B.知念的“老年发展心理学”理论。故事中的老人,用机敏与智慧,代替了鲁莽,达到了真正豁达的境地。对正在或将要步入老年期而感到忧虑的人,是一剂智慧良药。
越是进入后半生,人生的下半场,应该越从容。在自我分析,自我超越的基础上,心灵达到返璞归真,更多投入到对社会的反馈和奉献上。人的潜能是无限的,成长是持续的过程,不管在哪个年龄阶段。
老年人是心理走向成熟,豁达的过程。他们有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和意义,而不应该被社会所忽视。 存在主义者波伏瓦在她的《老年的到来》一书中,辛辣的评论了对老年人的歧视:“在以青年人为中心的社会里,每个老年人处于衰退的幽灵和永葆青春的梦想之间,而通常,是对人生的绝望占了上风。正如公元前7世纪时的希腊人,米姆诺穆斯所描绘的,几乎是普遍存在着的,对衰老的恐惧感:‘青春之果腐烂的早,青春如同白昼一样短暂。青春一旦逝去,生命会比死亡更糟。’”
出于历史和文化的缘由,东方的文明在对待老人的态度上,比西方给予了更多的尊重。大概是因为以农业为主的原因,年龄和经验相比技术更为无价。风始于青萍之末,年轻人对大自然细微的变化是懵懂无知的,需要从老年人那里学习手艺,更是学习见微知著的本领。
关于作者的一点八卦:
艾伦知念师从心理学大师卡尔荣格。这本看似浅显的童话书中,作者在每个故事背后都用人类发展心理学说做了更深刻的解读。我们就像书中故事里的那些老人一样,每天需要对付各种难题。老人的童话,既天真稚气,又饱含深刻;是魔力与纯真的回归;是人生的开始与人生终结的融合。
跨越了时间,地域,书中的这些智慧:懂得适时身退与放弃,更关注解决问题而不是炫技,用超越自我的奉献和牺牲引导帮助下一代,在矛盾中达成与自己的和解,对于今天的我们仍然值得学习和借鉴。
4. 中国的老龄化现实
“衡量老龄化水平的是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到了2025年,包括美国在内的很多发达国家,65岁以上老年人的占比将甚至超过25%。
中国的总人口会在2028年左右出现负增长。中国的老龄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中期阶段从2011年开始,到2040年老龄化水平将达到23.84%。2040年之后会进入高龄化阶段。
根据联合国的预测,到了2041年,中国80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将会达到5.15%。”
- 以上材料出自:《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19》,劳动经济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几年前在某二线城市就流传这样的段子:落户XX,服务堪比海底捞。
你如果敢去XX走亲戚,警察会问你:"你是XX人吗?"
- "不是,我来走亲戚的。"
警察:"带回派出所,他符合亲友投靠落户的条件。"
你如果敢去XX火车站转车,警察会问你:"你什么学历?"
- "本科。"
警察:"带回派出所,办理学历落户,火车票的钱给他报销。"
段子归段子,但悄声无息的揭示着这样的大趋势:城市策略已经从“人才之争”,转变为“人口之争”。
中国正在毫无悬念的进入老龄化。年轻人总要变老,与其抢人,不如就地取材。在未来,“老年发展心理学”不仅会是有一门很意思,更是很有价值的研究领域。
世界是迅速变化,可人的进化改变却相对缓慢很多。人总是一代一代在重复着历史。老人的现在,更像是我们未来的预演。我们未必一定要学习他们的经验,而更应该去学着领会他们如何总结出这样经验。以此凝练出我们自己人生智慧的“道”,而不仅仅是“术”。通过了解他们的内心,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自己,更加尊重敬畏生命本身。
时间的变化是线性的,单向的。生命一旦开始,就只能朝着一个方向前行。虽然我们暂时还无法做到穿越至未来,但可以利用一些小小的“作弊器”去模拟,提前体验未来的样子,体会未来的心情。也许那之后我们的心智更清明,懂得什么更重要,什么最重要。
时间是一把利剑,愿我们都成为有资格使用这把宝剑的人。
- 果大
学校的通识课里是把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作为精读课本的,但果大觉得这本《童话故事与人的后半生》更有意思,内容也更丰富一些。
通识精读11《从此之后:童话故事与人的后半生》,(又译作《秋空爽朗-童话故事与人的后半生》)
这些书也值得读:
1.《小王子》
2.《童话心理学》
3.《童话的作用: 童话的意义和重要性》
4.《格林童话的铁的事实》
5.《童话故事中的个体化》
6.《不要对王子下注》
7.《再讲述的故事: 童话故事的心理学作用》
8.《树与叶》
9.《关于人生,我所知道的一切都来自童书》
10.《女巫一定得死:童话如何塑造性格》
11.《老年的到来》
12.《老人给你生命: 在昆人狩猎-采摘者中的老人》
13.《老年与休闲:对有意义的安排时间的研究展望》
网友评论